我有一个亲戚是绝对的完美主义者,他发现自己不能按时做完任何工作,因为他总会在工作中发现别人看不到的细小瑕疵,即便已经到了或超过了最后期限,他也要着手解决这些小问题。他希望自己工作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绝对完美的。我发现了其中的矛盾,并且向他指了出来:有人要求你完成一项工作时,他们既要求质量,也要求时效。所以按时完成工作也是“完美”的重要标准,而出现延迟就意味着工作达不到完美的标准。
像这样对“完美”重新做出定义,你就可以更及时地交付工作。一旦拓宽定义的内涵,完美主义倾向就会推动你满足新的“完美”标准,帮助你克服延迟完成工作这个不良倾向。用这种方式对自身无用的想法重新进行表述或定义,这是管理可受自身控制的行为的核心。
我有一个极度不靠谱的朋友终于意识到(我们所有人都看清了问题的多年后他才明白),迟到很久,或者干脆不出现,或者在最后一刻重做时间安排,都不是他“让人无法预测的魅力”。在其他人眼中,这样的行为只会让人极度愤怒,非常招人讨厌。所以他不再用“无忧无虑”形容自己的行为,而是告诉自己那样的行为是“不体谅他人”。这种态度转变的效果立竿见影,他立刻变得和其他人一样可靠。
语义,也就是你使用的词句和对这些词句做出定义的方式,与你的思维方式存在固有联系。所以,如果你想改变态度、应对方式和行为,你就需要重新思考自己使用的语言。 假如你不希望自己有“让人痛苦的害羞”问题,那就不要用这种说法描述自己。例如,你可以把自己想成一个“安静的倾听者”,也可以训练自己更信任自身的社交能力。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的倾听者。
如果你的自尊低于理想状态(这应该是大多数人的情况),自言自语以及和其他人对话时,你就需要认真思考自己应使用哪些词句。你的无意识正在听你说出的话,它们能听出“我失败了”和“我这次没成功”两种说法的区别。一遍又一遍地说同一句话,就会对你的感受产生影响。面试究竟是“糟糕透顶”,还是“不像预想中的那么顺利”?尽管这听起来差别很小,但前一个说法比后一个消极得多。你究竟是态度专横还是对自己极有信心?究竟是一无是处,还是暂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究竟是自私还是更关注自己?
当你意识到自我评价不高后可以在大脑中对自己说:“嗨,不是这么回事。说我应该用‘不那么整洁’来描述。”你可能认为这种做法没有多少意义,可一旦这种思维方式成为一种习惯,你的无意识就会做好倾听的准备。
你的无意识正在听你说出的话。
保持稳定标准
一位老师曾经告诉我,管理志向远大的学生最麻烦的一点在于,他们总是努力地向一个目标发起冲击,一旦目标接近实现,他们就会设定一个更有难度的新目标,继续向新目标努力。这听起来像是好事,因为这样的学生总能交出更好的成绩。如果老师只对成绩感兴趣,这确实是好事。然而,优秀的教师会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而这种做法的问题在于,学生永远不会产生“我足够优秀”的感觉,因为他们永远无法真正实现目标。理论上说,他们距离实现目标总差那么一点儿。我想所有人都能发现,前面提到的这种做法会近乎悖论地在学生不断取得成绩的同时减损他们的自尊。
学生时代很多人都会这么做 ,他们也会在成年后继续采用同样的做法。有些人在学生时代完全不这么做 ,但仍会在成年后养成这种习惯。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私人生活中,我们总是不断提高标准,导致自己无法真正实现目标。我们又会因为自己没能满足再次被提高的标准而怪罪自己。你说这是不是很疯狂?
如果你就是这样的人——我相信你对此心知肚明——你就需要明白这种做法极为愚蠢,你需要改变思维方式,因为这样做不会让你快乐,也不会让你实现更多目标。记住第27条注实现目标的经过。只要真正关注的是目标,你就能快速取得进步,也不会轻易提高标准。
想象一段楼梯,假设有30级台阶。那可以是一段直通顶部的、角度很陡的楼梯,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段楼梯先有10级台阶,然后有一段缓台,接着又有10级台阶和一段缓台。所以每上10级台阶,你都能短暂地休息一下。请把这个画面深深地刻在脑海里。
接下来这件事很重要:不要改变标准 。你从一开始就确定了标准,这个标准要保持不变。到达第一段缓台时,你要祝贺自己干得漂亮,你已经实现了目标。你可以向下回望走过的台阶,看看自己走了多远。在那一刻享受成功的感觉。你理应为自己高兴。
既然已经证明自己能够成功实现目标,这时设定一个全新的标准怎么样?让我们想想……为什么不把这个目标放在下一段缓台上?放在10级台阶之后?重复之前的过程,享受走完10级台阶带来的成就感。然后,继续重复这个流程。
这就是思考一个任务、一个野心或一个挑战的全新角度。这种思维方式并不会拖累你,不会减少成功的数量,只会改变你对自己的态度。将一个任务拆分成不同的阶段目标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方法,但你也要为不同的阶段设定不同的成功标准,这样你才能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保持好心情。
你从一开始就确定了标准,这个标准要保持不变。
寻找其他说法
急于做出结论显然不够聪明,也没有经过认真思考。 当你倾听一个争论,或者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时,你就需要避免急于做出结论。但从社会层面上看,这却是一个很容易落入的陷阱,还会让人产生不必要的自责感。
我总会时不时想起自己很久没有和某个朋友联系。过去每次想到这种事时,我都会在心里因为自己是一个糟糕的朋友、对方肯定有被冷落的感觉而自责不已。但我现在不会这样了,因为现在我会提醒自己,假如我们已经6个月没说过话了,这意味着对方也没想过联系我。我不会觉得自己被遗忘、不受人喜爱(因为我总是倾向于自责),所以何必猜测他们会有这种感受呢?保持联系需要双方的努力,如果双方之间距离遥远、各自都有着忙碌的生活,这种情况就会自然发生。这不是任何人的错。
假设你在路上看到一个朋友,他们没有和你进行眼神接触,也没有和你打招呼。你的第一个想法是什么?他们不喜欢我,他们在回避我。我不知道你们怎么样,但我在大街上总会无视其他人,因为我会陷入自己的思考,看不到别人。有时候因为和对方不熟,我没能认出对方,即便对方认出了我。有人事后告诉我,我才知道自己当时如此。(“我们的车交汇时我挥手了,但你没注意。”)出现相反情况时,你为什么不认为那只是意外事件呢?
当你想要自责,或者有人对你态度粗鲁、揶揄你,甚至含蓄地批评你时,不要犯下急于得出结论的错误。你要认真思考其他可能的解释、对方可能的意思,以及导致他们行为的其他原因。也许他们只是用错误的方式表达了意思——你过去也出现过这种情况,他们身上为什么不会发生这种事呢?
除非有明确的证据证明你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否则为什么要在可以假设自己没责任的情况下假设自己有责任呢?为什么不能让自己更开心一些呢?社交互动充斥着小误解。汉隆剃刀理论说:“可以归结为愚蠢的,就不要用恶意解释。”我愿意用“事故”或“误解”替代那句话里的“愚蠢”。说实话,事故或者误解的可能性远比你最初的假设更准确。
为什么要在可以假设自己没责任的情况下假设自己有责任呢?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理解语义,转换用词:http://www.yisoumao.com/lishijingdian/3111.html
推荐文章
09-04
1 打造职业化团队09-04
2 成功第14阶:失败乃成功之母09-06
3 万能的幽默(2)09-04
4 扎心的歇后语经典09-04
5 成功第3阶: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