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是为你在外的取悦和讨好背了黑锅。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发现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在外面是老好人,但对身边亲近的人却经常表现得很不耐烦,甚至冲他们发脾气。
有一次,我在大学讲课的时候,一个女同学就问了这个问题。她说,我爸爸对外面的人都很和气,回到家就变成了暴君,经常责怪我们,大声吼我们。搞得外人好像才是他的亲人,我们反而成了他的仇人。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次我去一家世界500强企业讲课,人力资源部门的一个女孩子告诉我,大家都说她在工作中对同事非常友好。只有她自己知道,回到家里,妈妈只要一跟她讲话,她就感觉特别烦躁,觉得妈妈特别啰嗦。但是一转身她又很愧疚,想到父母年纪也大了,而且什么好的东西都是首先想着要给她。她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这样。 对亲人不耐烦的这种情绪,背后的心理学原因有四个。 第一,你正在扮演一个老好人,处于取悦他人的状态。 有时候我们努力去扮演一个老好人,是因为我们在维护自己的人设,这种人设促使我们对外人总是很友善。但是由于亲人看着我们长大,所以我们很难在他们面前再去扮演这个人设。所以,我们对外人变成了一种讨好或者说取悦的状态。但是取悦会消耗我们的能量,让我们的内心产生很大的压力。所以当我们面对亲人的时候,这种压力就要释放出来,我们就不由自主地变成了一个责怪者。 我们之所以想要去维护这样一个老好人的人设,是因为我们内心对自己不是很认同。我们很怕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不好,不认同我们的价值,所以需要去取悦别人。而取悦别人产生的那些压力,释放到亲人身上,就变成了不耐烦、脾气大。所以说,这个时候,亲人是为你在外的取悦和讨好背了黑锅。 第二,亲人是安全的,他们让你发生了退行的现象。 为什么心理压力大时,会选择向亲人发脾气呢?在这里有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叫“退行”。当你遇到挫折时,就会放弃已经习惯的成人方式,转而退化到用一个小孩子的方式去对待这些挫折和压力,这就是退行。 这时候,你的潜意识告诉你,亲人是安全的。因为你骂一个外人,他们会离开你,会伤害你,但亲人始终是你的亲人,这是我们从成长中得到的经验。 第三,在你与家人的相处中,隐藏了不好的关系模式。 从关系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你跟亲人的相处模式总是让你觉得不舒服,那么你们的关系中有可能隐藏了不好的东西。譬如,你的家人对你使用的是一种控制和索取的模式。 举个简单的例子,妈妈拼命想要给你吃东西。你明明已经吃饱了,或者不喜欢吃,但她还是坚持要你吃。看上去妈妈对你是好的,但实际上妈妈正在试图控制你,她一定要你照她的想法去做。她甚至会跟你说,你多吃点妈妈就会很开心。妈妈的这种行为其实是在索取你的情绪价值,任何人处在这样一种情景下,都会感觉很不舒服。 第四,社交面具戴久了会让人感觉疲惫。 我们在社会上生活,或多或少都会戴上社交面具。一张老好人的面具戴得越久,越容易让人觉得疲惫。于是回到家,摘下面具,舒缓压力,希望可以得到家人的包容和支持。正是因为我们知道外人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特别期待家人可以做到。 了解了“不耐烦”背后的四个心理学动因,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四种动物类型的人在不耐烦时分别会有哪些表现。 蜗牛型人往往是对外人友善,对亲人不耐烦的类型。因为蜗牛型人依赖感很强,他通常是一边依赖,一边害怕。所以他希望他依赖的对象是让他感觉到安全,能够照顾好他,能够实现他所有期待的一个人。但是我们都知道没有任何人可以做到完美,所以蜗牛型人就会有一些失望,有一些恐慌,表现出来就是不耐烦。 鸵鸟型人就有点像我前面举的那个女大学生的例子。她的父亲就是一个典型的鸵鸟型人,在外面表现得很友好,给外人提供很多的帮助,因为他想获得心理资本,让大家来尊敬他、赞美他。回到家里,他也想获得心理资本,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他把自己变成一个君王的样子,让家人都听他的,来给他提供服务。 袋鼠型人把需要他们照顾的人看成攫取他资源的人,所以如果亲人是需要袋鼠型人照顾的,袋鼠型人就会把他们看成一种累赘和负担。面对自己的负担,怎么会有好心情,肯定会数落、埋怨,跟对方喋喋不休地强调自己的功劳和苦劳。袋鼠型人想要从这种抱怨中找回一种心理平衡。 斑鸠型人一般不会发生对外人友善、对亲人不耐烦的情况。在任何一段关系中,斑鸠型人更看重的都是对方的价值和贡献,所以他不会去做无意义的抱怨。斑鸠型人跟亲人之间也可以建立起一种合作共赢的关系。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或者改变这种对内的不耐烦状态呢? 第一,改变自己的认知。 这个世界上真正对我们好的人并不多,应该对这些人更好一点,用真心对待亲人和朋友,更多一点耐心。 与外人相比,我们跟亲人共处的时间更长,投入的情感更多。尤其在我们幼年的时候,他们一定是我们的支持者。这就是我说的,尝试改变自己的认知。 第二,看到并体验亲人对我们的意义。 有时候我们对亲人的抱怨和不满,是觉得他们没有给我们想要的东西,譬如车子、房子、稳定的家庭环境和积极的情绪支持等。譬如我们觉得无力的时候,我们会想要亲人的帮助,这时候假如没有获得这个帮助,我们就会感到失落,会有小小的埋怨。 这时候,你需要换一个角度来想。多一些感恩,少一些埋怨。 第三,尝试信任别人。 为什么会对外人表现得特别友善?本质上是因为你心里不相信他们是可以包容和接纳你的人,所以你要小心翼翼地对待他们,想要取悦他们。你心里觉得假如自己不这么做,他们有可能就会伤害你、惩罚你,会给你带来利益上的损伤。你在心底对同事、对朋友,是不信任的。因此,我的建议是尝试去信任他们。 譬如你的同事让你帮他承担一些工作,你不想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拒绝他。又譬如你的好朋友哪天突破你的边界了,你依旧可以拒绝他。在社会和职场中,大家都会遵循一种社交的规律。在这些规律的范围内,温柔而坚定地说“不”,并不会影响你与他人的相处。 少一些取悦和压抑,对内的情绪自然也会减少。 第四,给人生赋予意义。 前面提到,不耐烦背后的心理动力的第一条,就是我们正在努力扮演一个老好人的角色。这时候,我们可以尝试退后一步来打量自己正在扮演的角色,思考一下自己把周边的人定义成朋友还是敌人?又把亲人放在了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这样的思考,直接决定了我们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他们。 举个例子,有时候父母会责怪我们胳膊肘往外拐,那就反映了我们把外人定义为更重要的角色,亲人反而退让到了次要角色的地位。从关系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正在否认亲人的价值,或者否认亲人为我们做出的贡献。 所以,我们可以给自己的人生重新定义,肯定亲人所做的贡献,承认他们的价值。明确了这样的人生观之后,对待亲人和外人的态度也会相应发生改变。 若不是我们自己,而是我们身边存在这样“窝里横”的人,又该如何应对呢?针对不同的动物类型,具体的方式也不同。 一般来说,蜗牛型人暴躁是因为他在我们面前感觉有心无力,就会有一种不安感,所以我们更多的是给他提供一些安全感。比如一些蜗牛型妈妈经常会抱怨:“你现在这么不听话,将来会怎么对我?”我朋友的妈妈就是这种类型,我朋友对他妈妈的方式就很简单,他会去拥抱一下妈妈,然后告诉她,未来不会不管她。这是一个承诺。虽然承诺不一定能让妈妈马上就变得很有安全感,但在那一刻最起码能够停止妈妈的抱怨。久了以后,他妈妈也会有一些改变。如果我们试着用不带攻击性的或者不带嫌弃的态度对待蜗牛型人,我们得到的有可能是蜗牛型人更好的反馈。 鸵鸟型人做出这样的行为是因为他认为别人更重要一些。如何在鸵鸟型人心里更重要?我们可以尝试给鸵鸟型人提供一些帮助。在双方的关系中,给予他一定的心理优势。比如说,我们获得了一点成绩,可以跟鸵鸟型家人表达感激,表示“我获得的成就也有你的一部分”。当给予鸵鸟型家人心理优势后,他会更温和一些。 袋鼠型人暴躁是因为在家庭中没有获得他想获得的东西。他在展示他的暴躁时,希望对方能肯定他的价值。所以有一些袋鼠型妈妈经常跟自己的孩子表达,自己含辛茹苦把孩子养育成人,为什么还不听话? 在这种情形下,有一些子女就非常聪明。他会去肯定袋鼠型妈妈的价值:“对的,我的生命来自你,世上只有妈妈好。”我们也可以为袋鼠型家人赋予价值,比如明明有些事情可以自己做,但可以有意识地让袋鼠型人帮忙,这其实就是在提供价值给对方。这个时候袋鼠型人会一边唠叨、一边做事,但他的内心是开心满足的。 最后,我还是要说一句:关系都是相互的。我们可能拥有暴躁的家人,但内心其实存在着改变对方的期待。很多人问我怎么面对这种情况,我经常说,当你做了一些事情之后,再去看看对方的表现是不是有不一样。哪怕是父母,他们也是跟我们不一样的个体,也是需要我们去面对的一个课题。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为什么总是对内对外两副面孔:http://www.yisoumao.com/lishijingdian/4059.html
推荐文章
09-05
1 每次到达下一个油桶09-04
2 侧耳倾听——听觉训练09-04
3 从科幻到科学09-04
4 经典的歇后语心情歇后语09-04
5 不在非战略机会点上消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