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不但智谋奇高,满腹韬略,而且对古今大事了如掌,他追随刘邦多年,深知其为人,可谓已经像范蠡看透勾践那样,把他一直看透至骨髓。
刘邦只是对萧何这种表忠心的具体做法感到满意,对他这个人的猜忌之心却从未消除。只要他一离开京城,就觉得萧何是个随时都可能引爆的炸药包。
1.功成身退的张良
张良与萧何为刘邦打天下建立的大功与后来的结局,不由得使人想起为勾践报仇复国的范蠡与文种。所不同者,只是萧何最终未被刘邦赐死,侥幸逃得活命罢了。
在司马迁先生的笔下,张良和范蠡一样颇具传奇色彩。
张良,字子房,司马迁先生说他根据刘邦“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评价,以为他生得魁梧奇伟,等到看到他的画像,方知他状貌如同美女,也即细皮嫩肉,面部线条柔美,长得像个女人,或者说属于小白脸形美男。张良祖上五世为韩国的相国,秦亡韩后,他把万贯家产都用来招募壮士,收买刺客,密谋刺杀秦始皇嬴政。刺杀失败后,嬴政下令在全国通缉刺客及其主谋。张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在一座桥上遇到一位老者,于接受了老者的侮辱、刁难等考验之后,得到一部《太公兵法》。张良便认真研读这部奇书,希望日后能有用武之地。
十年后,陈胜等起兵反秦,张良聚集了百余人,投奔刘邦,后随刘邦入关。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后,张良曾一度回韩国为刘邦发展势力,但项羽因韩王成未随他入关,将他降封为侯,又令张良与自己一同东归。张良虽然跟随项羽,但却身在楚营心在汉,为刘邦充当内奸的角色。后来,项羽杀了韩王成,他也逃出楚营,回到刘邦身边,从此追随刘邦闹革命,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张良虽然得到了那部神乎其神,谁也不知写的啥玩艺的《太公兵法》,但史籍中却未记载他运用这部兵书打了什么胜仗的实例。司马迁先生说:“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也就是说,他从未单独领兵作战,只是跟着刘邦,为他出谋划策。可见,他不是韩信那样的军事家,而是一位足智多谋,或曰诡计多端的谋略家。
在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张良所起的作用,堪称巨大,远非彭越、英布之流可比,并且常常在关键时刻体现其谋略超群。
刘邦奉楚怀王之命,率军西进,张良以韩国司徒的身份,跟随他招抚韩国将领,顺利拿下十余座城池,并打败了秦将杨熊的军队,为进入关中赢得了时间。
刘邦到了咸阳,进入秦宫,见宫室中美女如云,珍宝无数,直看得眼花缭乱,口水直流,当即要在宫中住下,先找几个美女玩玩,快活一下再说。将军樊哙,闹革命前虽然只是个杀狗的,但此时却显得比刘邦有远见,他瞅着当年的刘亭长说:
“沛公是想得天下呢,还是想当富豪上福布斯排行榜呢?”
刘邦答曰:“废话,我当然要得天下。”
樊哙又说:“秦宫中的美女珍宝,不可胜数,这正是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沛公既然要得天下,就赶紧回灞上军营,不要住在宫中,免得被那些臊狐狸迷住。”
刘邦不把樊哙放在眼里,何况樊哙也没说出所以然,革命成功,享受享受,难道就要走向灭亡?便不买他的账,待在宫中舍不得走。于是张良来了,他对刘邦说:“由于秦皇昏庸无道,沛公你才得以来到这里。你既然要为天下百姓推翻暴秦,就应以俭朴为本。今天你刚进秦王宫,就想安逸享乐,这正是人们常说的‘助纣为虐’呀!‘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樊哙的话说得直率了些,但在下还是望沛公能听他的劝说。”
刘邦一向佩服张良,张良当初投奔刘邦时,就常向他讲解《太公兵法》,他作为革命队伍的领头人,虽然听得一头雾水,也不好直说,只好不懂装懂,心想这个张良,真他妈不是凡人。张良一席话说得他心服口服,说了声:“好吧,俺就听你的。”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秦宫。
刘邦未住进秦宫,而宿在灞上军营,免去了一场血战,甚至可以说免遭灭顶之灾。
项羽入关后,驻军鸿门。他见刘邦已抢在他的前头进入咸阳,夺取了“王关中”的资格,怒火冲天,要把刘邦灭掉。刘邦的部下曹无伤,听说项羽要攻刘邦,预料主子必败,为了日后能得到项羽的封赏,竟派人向项羽密报:“沛公要在关中为王,以秦王子婴为相,已将秦宫中的珍宝全部掠归己有”
项羽闻报,大怒,当即传令全军将士,来一顿大会餐,吃饱喝足后,于明日拂晓向刘邦的军队发起全面进攻。
当时刘邦只有十万人马,而项羽却拥兵四十余万,一旦发动进攻,后果可想而知。
项羽的小叔项伯,与张良早有交往,当年他杀了人,多亏张良相救,才保住性命。他连夜飞马赶往刘邦军营,私会张良,神色慌张地对他说:
“张兄,俺侄子准备于明日发兵攻打刘邦,趁着天黑,你赶紧跟俺一块逃走,别跟着刘邦一起下地狱!”
但张良却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现在他有急难,我却逃走,这是不义呀,我要把这事告知沛公。”也不问项伯是否同意,便去见刘邦。
刘邦闻言大惊,情急之下,又冒出他的经典问句:
“为之奈何?”
张良说:“现在只有让项伯传话,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或许可以使项王息怒,不再发兵攻打我们。”
刘邦急让张良喊来项伯,口口声声称他老哥,举杯为他祝寿,并请求与他结为儿女亲家。随后说自己入关后,对秦宫中的一切“秋毫不敢有所近”,日夜翘首盼望项王前来接收,压根就没有称王之心,更不敢反叛项王,请项伯向他的好侄子详细解释,说他刘邦不敢忘恩负义。项伯受宠若惊,一口答应,并要刘邦明日早点到鸿门向项王谢罪。
项伯回到鸿门军中,把刘邦编造的一套谎言如实报告项羽,并指责侄子说:
“沛公若不先破关中,你岂敢进入?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攻打人家,这是不义啊,你应该善待人家才是。”
项羽被刘邦的谎话蒙住,便说:“既然如此,那就算啦。”
次日一早,刘邦便带着百余人来到鸿门,向项羽谢罪,好话假话说了一卡车。项羽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主,昨晚被小叔项伯数说了一通,今早刘邦又慷慨地送上几顶高帽和一大堆奉承话,已怒气全消,便设宴与刘邦畅饮。
项羽的谋士范增,入关后就对项羽说:“刘邦那家伙,在山东老家时就贪财好色,如今入关,对秦宫中的珍宝美女一无所取,其志不小,要赶紧将他干掉,勿失良机。”他昨晚听项伯说,刘邦次日要来谢罪,便与项羽约定,宴会上以举玉佩为暗号,把刘邦及其随从一举干掉。哪知项羽已经被刘邦的迷魂汤灌得晕晕乎乎,不忍心下手。席间,范增一连举了几次玉佩,项羽都装作没看见。
范增见项羽没反应,便外出喊来项羽的堂弟项庄,令他入席向刘邦敬酒祝寿,然后以舞剑助兴为名,将他刺死。这便是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来历。
项庄入内,按照范增的吩咐,敬酒之后,拔剑起舞。项伯看出他的意图是想干掉他未来的亲家翁,也拔剑与他对舞,一再用身体遮挡刘邦。
张良见情况危急,急忙把樊哙喊来护驾。樊哙当时被卫士挡营门外,听张良说项羽的人要对刘邦动手,立即手持铁盾,要入营门,卫士上前阻拦,被樊哙挥盾击倒。
樊哙闯入营帐,站在刘邦身后,对项羽怒目而视。项羽见突然闯进个愣小子,便问:
“这人是谁?”
张良答道:“他是给沛公赶车的樊哙。”
项羽说:“好,看样子是个壮士。”当即赏他一大杯酒和一条猪腿。
樊哙将酒一饮而尽,又拔剑切肉而食,把猪腿一气吃光。
樊哙的突然闯入和近乎行为艺术的大吃大喝,吸引了众人的目光,项庄也收了剑,在一旁观看。项羽等他把酒肉喝光吃完,问他:
“我看你酒量不小,你还能喝吗?”
樊哙答非所问道:“我死都不怕,难道还怕一杯酒吗?咱们沛公先入关中,平定咸阳,不住秦宫而把军队驻扎在灞上,等待大王你到来。大王现在来了,却听信小人之言,与沛公闹起了矛盾。我担心天下人将会怀疑你的为人,从此分崩离析也。”
樊哙一席话,说得项羽无言以对,连项庄都听傻了。刘邦趁机假装上洗手间,留下张良辞谢项羽,跨上马溜之乎也。
若不是张良于危急关头,喊来樊哙护驾,刘邦就要被利剑穿胸,其帝王梦,也要就此终结。而刘邦当初若是没有张良出面劝阻,一进咸阳,就住进秦宫,花天酒地,拥娇抱艳,当项羽要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将他消灭时,别说编造一套谎言蒙骗项羽,他连一句托词都找不到。
刘邦见张良不但善谋,而且忠诚,使他及时得到项羽要发兵攻打他的情报,又在鸿门宴上逃得性命,十分感激张良。他被项羽封为汉王后,赐给张良黄金百镒(古时一镒为二十两),珍珠二斗,以示表彰,但张良把这些赏赐全都给了项伯。这当然不是白给,张良看透项伯是个见利忘义的家伙,不过是把这些东西当作贿赂,让他向项羽请求把汉中封给刘邦。项羽是个讲情面的人,叔叔既然开口,也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刘邦得到汉中这块地盘,不但扩大了与项羽争霸的根据地,而且为后来略定三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后来,刘邦率兵出关东进,在彭城被楚军杀得落花流水,亡魂丧胆,刘邦撒丫子一路西窜,逃到下邑。他于逃命途中,想出一个以封分土地收买将领,为己所用的计策,便在下马喘口气时问张良:
“我想舍弃函谷关以东的一些地区作为封赏,你看谁最有利用价值,能助我打天下呢?”
张良说:“九江王英布是员勇将,但他与项王有隔阂;彭越现在正与齐王田荣在梁地反叛项王。这两人立即可以利用,我军中只有韩信可以独挡一面,能干大事。大王要是真舍得把这些地方送给别人,就送给这三位吧,他们如能为大王效力,还愁不能攻破楚军吗?”
刘邦说:“好,我就照你说的办。”立即派人游说英布叛楚,又派人联络彭越汉军联合作战。至于韩信,则令他独立作战,讨伐因彭城之败而投靠楚国的魏、赵、燕、齐等国。
这三人后来果然为刘邦夺取天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高祖三年,刘邦被项羽围困于荥阳,情况危急,而张良又出差未回,忧惧间,他便与郦食其谋划,如何才能削弱楚国的势力。
郦食其是陈留(今属河南省)人,刘邦初举事时,率兵经过陈留郊区,郦食其前往献计,要他攻取陈留,夺取县衙的积粮,作为向西进攻的据点,并自报奋勇,作为内应。使刘邦轻而易举地占领陈留。刘邦以为他足智多谋,便在危难时向他问计。郦食其说:“从前商汤伐灭夏桀,封他的后代于杞地;周武王伐灭商纣,封他的后代于宋地。而秦朝灭掉六国后,却使六国的后代无立锥之地,因此不得人心,在举国烽烟四起时,无人援助中央政府。陛下若能封立六国的后代为王,他们一定感恩戴德,为陛下卖命,到那时,陛下就可以南面称霸,那项羽一定会整顿衣冠,恭恭敬敬地前来朝拜您啦!”
刘邦觉得此计甚妙,即令人赶刻印信,然后让郦食其带着大印,去封立六国的后代。
大印刻好,郦食其还未出发,张良前来拜见他。刘邦正在吃饭,见首席高参回来了,便喜滋滋地向他说出削弱楚国势力的妙计,并征求他的意见,哪知张良却说:
“是谁为陛下出的馊主意,我看陛下的大事就要完啦。”
刘邦惊问:“为何?这明明是妙计嘛!”
张良没有直说原因,而是问他:“商汤可以置夏桀于死地,陛下能否置项羽于死地?
刘邦说:“不能。”
“武王能割下纣王的脑袋,陛下能否割下项羽的脑袋?”
“不能。”
“商汤与武王革命胜利后,一个拆毁战车,一个放马于华山之南,向天下人表示,从此不再用兵,陛下能否从此不再使用武力?”
“不能。”
……
张向刘邦一连问了七个问题,直问得刘邦无言可对,一连说了七个“不能”。张良这才解释说:
“这是七个不能采用那馊主意的原因。现在天下的游士丢下亲戚故旧,背井离乡,跟随陛下南征北战,日夜都想得到一点封地,陛下若是封立六国的后代为王,这些人就要各回己国,去为他们的主子效命,到那时,还有谁为你去夺取天下呢,这是第八个不能采用那馊主意的原因。当前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坚持战斗,逐步消灭楚军的有生力量,使其不再强大,否则那被封立的六国的后代再屈服于楚国,陛下可就一点出路都没有啦,所以我说,要是采用那馊主意,陛下的大事就要完蛋啦!”
刘邦恍然大悟,当即搁下饭碗,吐出刚塞进嘴里的红烧牛肉,骂道:“这个书呆子,险些坏了你老子的大事!”
遂命令立即销毁那些大印,把郦食其臭骂一通。
刘邦若不是被张良及时劝阻,采纳了郦食其的计划,到时可真就成了孤家寡人,别说当皇帝,脑袋能保得住,就算万幸。
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与项羽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但协议书墨迹未干,刘邦便将其撕毁,率军追击东归的项羽,要将他和他的军队一举消灭。刘邦率军追至阳夏以南,对于能否战胜项羽,心中没底,便与在齐地的韩信和在梁地的彭越约定日期,联合攻打楚军,哪知韩、彭两个家伙皆按兵不动。汉军进至固陵,被楚军杀得大败,刘邦只好缩进营垒,令将士深挖沟堑,拼死防守。
刘邦一筹莫展,又问张良:
“诸侯不按约定出兵,为之奈何?”
张良答曰:“韩信与彭越跟你打了几年仗,未能封得土地,他们不来是必然的。我敢打包票,陛下若能与他们分享天下,他们马上就能出兵助战。陛下若是舍不得封给他们土地,事情就不好说啦。陛下若能狠一狠心,把自陈州以东至海的地区封给韩信,把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盘封给彭越,让他们为各自的利益而战,何愁不能打败楚军!”
以封地为诱饵,利用将领为自己卖命的勾当,刘邦早就干过,且大见成效,眼下也只能这么干了,他咬了咬牙说:“好,就照你说的办。”遂派人通告韩信、彭越,要他们合力攻打楚军,许诺胜利后将把上述地区作为他们的封地。韩信、彭越立即表示愿意出兵。两人很快率兵赶到垓下,与刘邦合围项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刘邦登上龙椅,大封功臣时,盛赞张良:“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让他自择齐地三万户。但张良却婉言谢绝,说能受封留县就心满意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赏。于是刘邦封为张良为“留侯”。
张良不但智谋奇高,满腹韬略,而且对古今大事了如掌,他追随刘邦多年,深知其为人,可谓已经像范蠡看透勾践那样,把他一直看透至骨髓。因此他虽然为刘邦打天下立下奇功,但却功成身退,随刘邦进入长安后,便声称有病,潜心修炼道家养生之术,长期闭门不出。
他不像韩信那样张扬,而是低调处世,对人说:“我家世代为韩国丞相,韩国灭亡后,我不惜万金家资,替韩国报仇,使人刺杀秦皇,令天下为之震动。如今凭三寸不烂之舌成为帝王师,封万户侯,作为一芥平民,已经辉煌到顶点,我张良已经很满足了。我宁愿抛弃一切人间富贵,追随道家大师赤松子去云游四方。”
后来,他竟炼起道家辟谷之术,不吃粮食。直到刘邦翘了辫子,吕雉对他出谋保住了自己亲生儿子的太子之位心存感激,劝他说:“老张,人生于世间,如白驹过隙,何必要如此自苦呢?”强迫他进食,他才勉强吃些东西。
刘邦见他对自己的龙椅毫无威胁,也就不把他放在心上,全力以赴去剪除异姓王。结果,张良比刘邦多活了八年,才安然去世。
刘邦的另一位高参、位列汉初三杰这首的萧何,就没有这么幸运啦,尽管他一直小心谨慎,活得战战兢兢,但刘邦后来还是差点要了他的老命。
2.深受猜忌的萧何
萧何与刘邦是同乡,早年当过县政府的公务员,通晓法律,办事公平,才能出众,曾在公务员考核中名列第一。以前,秦朝的一位御史到地方考察政事,萧何被临时抽调做他的助手,把事情办得井井有条,那位御史欣赏他的才能,想把他调到中央公干,换了一般庸官俗吏,肯定欢天喜地,一口答应,而且要感恩戴德,大送红包,但萧何却不领情,竟坚决辞谢,才未被调走。
萧何追随刘邦闹革命,一路征战,进入关中。众将领到了咸阳,都像饥狼饿虎,争先恐后地奔向宫中的府库,瓜分金帛财物,但萧何却独自带人钻进宫廷档案馆、图书馆,把秦朝丞相、御史掌管的律令、图书,一并收藏起来。他觉得这些东西,要比那些金银珠宝珍贵无数倍,因为那是治理国家必须参考的宝贵文献。
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在咸阳烧杀一番之后,扬长而去,刘邦却因萧何为他完整地保存了这些文献,而能全面了解天下的险关要塞、山川河流,以及全国户口多少、人力强弱、经济资源多寡、民众有何疾苦,等等,为后来坐上龙椅,治理国家,获得了重要依据。
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打发到巴蜀,萧何极力推荐韩信为大将军,使刘邦为夺取天下而得到了一位军事奇才,前文已经介绍,不再赘述。
刘邦领兵东进,平定三秦,萧何以丞相之职留守巴蜀,宣传政策,安抚百姓,管理户口、征集军粮。
刘邦平定三秦,与诸侯东征,攻打楚国,萧何又留守关中,负责制订法令规章,建立宗庙、社稷、宫室,并且要侍奉太子刘盈。
刘邦在前方多次弃军败逃,士卒伤亡散失,给养短缺,全靠萧何源源不断地向前方运输粮草,在关中招募壮丁,为刘邦补充兵员……
刘邦见萧何如此能干,便全权委任他处理关中政务,权力之大,相当于代理国家元首。但是萧何是个非常谨慎的人,他每做一事,总是事先请示刘邦,等刘邦在报告上签署“同意”二字,方付诸实施。实在来不及请示,才酌情处理,等日后再向刘邦报告。
然而,尽管萧何忠诚勤恳,死心塌地为刘邦效劳,为他保全了一个可靠的大后方,仍遭到他的猜忌。
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曾多次派使者到关中慰劳萧何。萧何只以为是刘老板对他的关怀,工作更加起劲,但有个姓鲍的儒生却看出了门道,对他说:“萧丞相啊,大王在前方浴血奋战,风餐露宿,比你辛苦得多,本来要你慰劳他,但他却反过来不断派人来慰劳你,你想过没有,这是大王对你有疑心呀。为你的安全着想,不如把你的凡是能打仗的兄弟儿孙全都派往前线,随大王一同作战,这样他就会信任你啦。”
萧何这才悟出刘邦的一片“好心”,立即召集家族成年男子,把他们全部送往前方军营,刘邦有了这么多“人质”,才放下心来。(“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悦。”)
当然,刘邦对萧何的功劳,还是认可的。他干上皇帝之后,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封他为鄼侯,享受的食邑最多。后来列侯论功排位次,刘邦又将他列为第一,特赐他带剑穿鞋上朝(剑履上朝)。古代皇帝害怕大臣在朝堂上把他干掉,规定大臣上朝不准带剑,且要赤脚,生怕大臣穿着带铁尖的皮鞋把他踢死。只有对非常信任的人,才特许带剑穿鞋上朝。刘邦还加封萧何食邑两千户。原来,刘邦早年当亭长时,到咸阳服役,临行时,当地官吏都送他三百钱,作为服役时的花费,萧何却送他五百钱,加封这两千户,算是还了他的人情。皇帝既然富有四海,还起债来,也就慷慨得惊人。萧何的兄弟子侄十多人,也全都得到了封邑。
不过封赏归封赏,萧何不但在群臣中威望极高,而且深得民心,有很强的号召力与凝聚力,这就让刘邦对他永远放心不下。
高帝十年(公元前197年)九月,陈豨造反,刘邦御驾亲征,反叛还未平定,又有人密告韩信谋反,吕雉女士见老公不在京城,便用萧何之计,断然下手把韩信宰掉。刘邦听说韩信被杀,萧何功不可没,便派使者传诏,拜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又令一名都尉率五百名士卒,充当萧何的护卫。
萧何升官加封,群臣都来庆贺,但有个叫召平的人却来向他志哀。
召平原是秦朝的东陵侯,秦亡后,沦为平民,在长安城东种瓜,他种的瓜特别甜美,颇得萧何喜爱,两人因此有些交往。召平把萧何拉进内室,哀声叹曰:
“丞相啊,我看你灾祸就要临头啦!”
萧何强忍不快,问他:“咦,先生此话怎讲?”
召平说:“皇上在外地作战,出生入死,而你守卫关中,不需冒箭矢滚石之险,皇上却给你加封,又为你派了卫队,你若以为这是皇上对你的奖赏,可就大错特错,这是因为韩信的反叛让皇上不安,怀疑你是否心怀不轨呀。为你安排卫队,那不是宠信你,而是在监视你啊!在下愿你若能辞封不受,再把你的全部家财资助军需,皇上才能放心释疑矣。”
萧何听他说得有理,便按照他的建议办,刘邦果然龙心大悦。(“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然而,刘邦只是对萧何这种表忠心的具体做法感到满意,对他这个人的猜忌之心却从未消除。只要他一离开京城,就觉得萧何是个随时都可能引爆的炸药包。
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秋,英布造反,刘邦领兵讨伐期间,多次派使者回长安,查问萧何在关内都干些啥。萧何见刘邦仍然把自己当作假想敌,心中惶恐,便按照召平说的老办法,又拿出家中所有的钱财,资助前方作战部队,并且认真干好安抚百姓的工作,以确保京城安宁、后方稳定,好让刘老板放心。
萧何这么干,自以为得计,但有位客人却对他说:
“相国呀,我看你被灭族的日子不远了。”
萧何又是一惊,忙问:“此话怎讲?”
客人说:“阁下位至相国,功居第一,无论你怎样努力,还能再加功进爵吗?你初入关中,就深得民心,至今已十余年矣,百姓无不亲附阁下。现在你仍一如既往,勤奋不懈地治理政务,赢得百姓的拥戴,阁下可曾深思这么干将会有何后果吗?皇上多次派人来查问你在干些啥,那是怕你凭自己的威信动摇关中根据地呀!所以在下说你再这么傻干下去,离灭族不远了。”
萧何急忙问计道:“既如此,你看我该怎么办?”
客人说:“阁下的祸根在于威望太高,你为何不用低价赊贷的手段多买田地,以此来自污你那太高的名声?阁下如能这么干,皇上就会认为你胸无异志,只想求田问舍,聚敛钱财,也就不再对你高度警惕啦。”
萧何按照客人的建议去办,于是刘邦十分高兴。(“相国从其计,上乃大悦。”)
但是,尽管萧何小心谨慎,想方设法消除刘邦的猜忌以自保,还是被刘邦送进了监狱。
刘邦平定英布叛乱之后,班师回朝,行至关内,沿途百姓拦路上书,控告萧何利用权势以低价强买民田宅院。刘邦既感到意外,又心中暗喜——原来老萧这家伙只想当个富家翁,并不想夺我刘家天下。
刘邦回到宫中,萧何前来拜见,他笑着说:“原来相国就是这样‘利民’呀!”随手把百姓所有上书悉数交给萧何,轻描淡写地说,“你自己去向百姓谢罪吧。”
把举报信转给被举报人,并让他自己处理,表明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很铁,也同时表明了上级不想追咎此事,别说汉代,直到今天,仍有一些大官如此处理群众的举报信也。
萧何从刘邦的言笑中看出自己的干法起了作用,心情一轻松,便忘乎所以,要为百姓谋利益,他说:
“长安地方狭窄,上林苑中有许多空地,荒芜已久,请皇上下令准许百姓入内开垦种植,让他们只收粮食,不收禾杆,作为禽兽的草料。”
不料这一下,却像拿烧火棍捅了他的屁眼,刘邦大发其火,他发现自己低估了萧何,原来他还在邀买人心,提高自己的威望,但嘴上却不好这么说,便吼曰:“你这个老家伙,一定收受了商人的贿赂,才来为他们请求占用我的园林!”
即命司法机关逮捕萧何,把他戴上枷锁,投入监狱。
刘邦无缘无故地把萧何关进大牢,一些大臣都觉得老萧冤枉,但刘邦多年来一直在全力铲除功臣,这老萧也许被皇上抓住了什么谋反的把柄,若是出面为他鸣冤,那可是立场问题,不但救不了老萧,而且可能把自己的脑袋闹没,因此没谁站出来为他说话,就连陈平这样的智囊团大腕,也持观望态度。直到数日后,刘邦的近臣王尉卫才挺身而出,为萧何求情,他先问刘邦:
“我不明白,相国究竟犯了什么大罪,皇上要把他关进牢狱,还要给他戴上重枷大锁?”
刘邦说:“我听说李斯做秦皇的丞相时,有功归于主上,有过归罪于己,如今那老家伙接受了商人的重金,居然为民请求占用我的园林,这明摆着是想讨好百姓,邀买人心嘛,他身为相国,这么干,居心何在?所以我要将他拘禁治罪。”
王卫尉一笑,说:“原来如此,我还以为相国谋反哩。”遂正颜谏曰,“向皇上请求与民有利的事,是相国的分内之事,皇上怎能怀疑他受了商人的贿赂呢?皇上与楚军相持多年,让相国留守关中;陈豨、英布造反,皇上又亲自领兵前往平叛,当此之时,相国只要一跺脚,恐怕函谷关以西就非皇上所有了。相国那时不为自己谋利益,难道现在却会贪图商人的钱财?再说秦始皇因不闻己过,一意孤行,而失去天下,这与李斯一味分担自己的过错有关,又有何值得效法乎哉?皇上为何怀疑相国到如此地步!”
刘邦被王卫尉说得哑口无言,虽然心中老大不快,却不便发作。他左思右想,找不到宰掉萧何的理由,便下令将他释放。
萧何对刘邦一向恭敬谨慎,想不到却枷锁加身,啷铛入狱,本来年岁已大,经此一劫,显得更加苍老。他出狱后,立即入宫拜见刘邦,披发赤脚,向他谢罪。刘邦嘲讽他道:“相国先生,算了吧,你为民请求苑林,我不答应,说明我不过是个夏桀、商纣式的君主,而你则是个贤相啊!”随后又为自己找台阶说,“我之所以拘禁你,是想让百姓知我过错也。”
萧何虽然功高位重,但在刘邦眼里,却一直是个靠不住的管家,是个老打工的,直到临死之前,仍认为他另有图谋,想盗取刘家江山。不过,萧何能躲过刘邦的屠刀,得以善终,总比韩信、彭越等人幸运多了。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两位谋臣的结局:http://www.yisoumao.com/lishijingdian/3124.html
推荐文章
09-06
1 网络歌曲如何引领流行文化09-05
2 人生的12种财富09-06
3 我们比我们想的更亲密09-14
4 造句大全:用句子创造幽默,让你的生活更加有意义!09-04
5 打开天窗说亮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