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不是特别要好的那种,更像是泛泛之交。他是一个普通人,经营电脑生意,有自己的家庭,是一个生活平凡、规律(朝九晚五)的直男,没什么与众不同的。或者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他是个土生土长的英国人,过去对移民有一点不满。但后来,他发现自己是被领养的。当然这其实也没什么,这种情况很多。但这件事促使他开始寻找自己的家人,结果他发现自己的亲生父亲是个外国人。如果只看外表,我们根本不知道他其实只有一半的英国血统。这可真是有意思。
追溯任何人的历史,它都会显露出大量来自不同团体和族裔群体的不同细节。我们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不是“纯”的。整个世界已经融为一体,我们很难说出自己究竟起源于哪里。追溯到很久以前,我们都有一些不同之处。似乎欧洲一半的男性都拥有可追溯到成吉思汗的血统——而他本人来自蒙古。
我要说的就是不要妄自评判他人,因为我们都来自同一个熔炉。如果追溯到很久之前,天下是一家。我们要接受其他群体和其他文化,即便它们和我们的大相径庭,因为去掉所有人的装饰之后,我们之间的差异其实少之又少。 是的,我们也许说着不同的语言,穿着不同的服装,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但我们都会谈恋爱,都渴望有个人可以拥抱,都希望拥有自己的家庭,能够开心快乐、健康长寿。我们都希望自己有魅力,不会变胖、变老或生病。如果本质上我们都会在受伤害时哭泣,在高兴时大笑,在饥饿时肚子叫,那么我们穿套装、沙丽或草裙又有什么不同呢?去掉装饰后,我们所有人都一样,都是可爱的人类罢了。 去掉装饰之后,我们所有人之间的差异其实少之又少。 学会原谅 我们很容易生气,容易被激怒,然后小声抱怨或是做出粗鲁的动作,骂骂咧咧。要做到宽容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在这里说的不是容忍,而是换位思考,然后宽以待人。 我最近在休假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一个浑身湿透了的骑自行车的人脏话连篇,因为他认为有人(不是我)开车距离他太近,差点把他挤进沟里。他的声音很大,举止粗鲁,气势汹汹,满嘴脏话。我试着替他骂的那个人和他讲道理,也被他骂了一顿。之后,他骑车离去,并朝我挥了挥拳头,结果却导致自己的自行车摇摇晃晃。我在心里一阵大笑。其实我很容易原谅他,不是因为任何宗教信仰的原因,而是因为我知道他选错了度假方式。 他显然是相信了别人的劝说,以为骑车度假很有意思。但是那里地处乡下,多丘陵。那天又下了一整天的雨。他疲惫不堪,淋得好似落汤鸡一般,浑身酸痛,心情非常不好。在这种情况下,我怎么能不原谅他呢?换位思考,如果是我,我也会脾气暴躁,随时想打一架。我很同情他,也能感受到他的很多不快。是的,他确实不该满嘴脏话,尤其是在孩子面前。他也不该恐吓他人,气势汹汹,好像随时都要和别人打起来一样。但在那种情况下,你、我或是其他任何人都可能表现得和他一样。谁能保证在做出了错误的度假选择后,还能保持好脾气? 宽容并不意味着要忍受对方的颐指气使或没有意义的废话。我们可以立场坚定地说“抱歉,我认为这样做不对”,但我们也可以换位思考,试着原谅他们。或许“宽容”这个词比“原谅”更准确。但无论是宽容还是原谅,都不要将其误认为是软弱,我们依然可以说:“管好你的嘴巴,骑着你的车赶紧离我远点!”同时又为这个可怜虫感到难过。他也许是个好人,只是做了件傻事而已。 要记住,惹我们生气的人在碰到我们之前,也许真的很不开心。 宽容并不意味着要忍受对方的颐指气使。 乐于助人 在前一条法则中,我碰到的那个愤怒的人,在遇到我之前可能心情很不好。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努力让这些人开心起来,以免他们也向其他人发泄。我们传播一些善意出去,那么也许,仅仅是也许,那个气愤的骑自行车的人就不会那么容易暴跳如雷、骂骂咧咧、气势汹汹了。也许那一天,没人善待他,甚至很长时间都没人善待他。看,这完全是我们的错。如果我们对他好一点,他就不会把怒气撒在其他人身上了。 一旦有了我们理应伸出援手的这种心态,具体落实起来也就很简单了。它甚至会成为我们的“默认”行为。我们的第一反应会变成“好的,没问题,我可以告诉你怎么做”,而不是“我很忙,你不能问问其他人吗”。 试着把这一条法则用在职场上,看看它会给我们的声誉和事业带来什么影响。乐于助人并不意味着我们会被当作老好人。实际上恰恰相反。 看到女性遇到麻烦——哪怕只是食品杂货散落在地上——我们也可以走上前去问一声:“需要帮忙吗?”如果需要,她自然会接受我们的帮助。如果她不需要,至少我们有这份心意,这是最重要的。 一切的关键在于每天都想着他人好的一面、先露出微笑并发现他人可能需要帮助的地方,而不是匆匆而过。试着换位思考,看到别人遇到问题时要有同情心,虽然不一定需要我们去解决问题。乐于助人还意味着投入时间和精力,确保我们周围的人都安好。当然,这一点也适用于陌生人。如果我们都愿意偶尔对陌生人报以微笑,这个世界上的冲突也许就会少一些。 一切的关键在于每天都想着他人好的一面。 考虑对别人有何益处 我们都想赢。不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希望赢。没有人一开始就是为了失败而努力的。但我们往往会认为,如果我们赢了,那么我们身边的其他人就得输。但事实并非如此。 任何时候,聪明的法则玩家都会评估形势,并提出“对他们有什么益处”这个问题。知道他人的动机是什么,我们就可以控制局面(和我们自己的行动),这样我们既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别人也觉得有所收获。这种“双赢”心态也许发源于职场,但它几乎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要弄清楚别人可能想要什么,我们就需要后退一步,脱离自己的角色,像局外人一样进行观察。这时,我们会发现我们和他们不再是对立的。我们不再认为他们需要给我们让路,我们才能赢。 和已经掌握了这个窍门的人打交道是一种非常有益的经历。人们会期待和我们共事,因为有一种合作和相互理解的气氛。一旦我们学会寻找他人的“底线”,我们就会变得对谈判游刃有余,并为自己赢得成熟、乐于助人的好名声——其实对我们来说,这也是一种赢。 这种双赢心态不仅会在职场谈判中给我们带来收获,也会在家里起作用。假设我们和家人正在讨论去哪里度假,而我们特别想去法国骑马。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想想“对他们有什么益处”。假期中的哪些行程会让他们感到高兴?突出强调这些方面,我们的提议得到同意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如果根本想不出能吸引他们的事情,那么我们的思维就需要再开阔些。也许我们会找到一个我们可以骑马,家人也可以钓鱼和出海的地方。现在我们明白该怎么做了吧?就是“他们会得到什么好处”这个问题,它会帮助我们理清思绪。 这个法则还可以应用到为人父母上。如果我们只是制定规矩,丝毫不考虑孩子的需求和愿望,他们就会反抗,或者至少是难以管教。但如果问问“他们会得到什么好处”,我们就会从孩子的角度去观察,更好地教育孩子。各方都获益,都是赢家。 我们既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别人也觉得有所收获。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我们比我们想的更亲密:http://www.yisoumao.com/lishijingdian/4074.html
推荐文章
09-04
1 不在非战略机会点上消耗力量09-06
2 通过示范进行销售09-14
3 造句大全:让你的句子给心灵带来幽默宁静的安眠药!09-05
4 每次到达下一个油桶09-14
5 故事创作造句:发挥想象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