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提到蜗牛,大家对它的印象一般有这么三种:
第一,蜗牛是软体动物,非常脆弱,而且它身上有个壳,会缩进自己的壳里;
第二,蜗牛的行动缓慢,平时我们看到的它都是慢吞吞的;
第三,蜗牛很黏,经常可以看到它粘在墙上或者树枝上。 那么这三种特点,对应到关系模式中,分别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首先,蜗牛身上有个壳。在外界环境变化的时候,蜗牛会缩进自己的壳里。那么相应的,蜗牛型人在人际关系中主要是以取悦为主,也就是用讨好和回避这两种模式来进行人际沟通。一旦遇到问题,他会倾向于讨好他人或者缩进自己的壳里;一旦发生冲突,他会拒绝和回避冲突,也不敢表达自己的诉求,但会把很多事情都闷在心里,就是“我被欺负了,我很委屈,但我不说”这种人。 另一方面,因为蜗牛是软体动物,看起来非常脆弱,所以蜗牛型人自我保护意识是很强的。但与此同时,他也会憋着一股劲。很多时候,他不会去反抗,同时攻击性也不是很强,但这只是看上去攻击性不是很强而已,因为他更多的是以被动的方式去攻击别人。 所以在这里,蜗牛型人在人际关系中还有另外一个特征,就是被动。如果有朋友和他说“我们今天去看电影吧?”他不会直接拒绝,而是会找一些理由,比如说“今天要下雨”,或者“我好像有一些别的事情”。然后朋友再问:“那到底去不?”他才说:“那就去吧。”这其实很容易让别人感觉好像他对这件事情不是很热情,同时跟他相处的朋友会感觉自己被冷落。 比如说我一个朋友身上就有很强的蜗牛特质,一般我请他吃饭之前都会跟他商量:“你有什么建议吗?我们今天去吃烤肉,还是其他的?”他会说:“你说了算。”如果吃到了一个不好吃的东西,他会默默记得,但他不会表现出来。如果我问他:“菜怎么样?”他会说:“还行。”如果不是非常了解他,恐怕真要抓狂了,但这就是蜗牛型人格的特质。这类人在团队中表达自己的看法就是“无所谓”“好吧,你有什么提议”等,很被动,没有自己的想法,或者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二,蜗牛型人格的回避还体现在人际交往方面,也就是说,他们对于人际交往是有一些回避的,因此会感到孤独,在日常生活中更喜欢宅在家里。 在群体中,我们会发现蜗牛型人一定是在远远的一个地方。如果是听课,他一般会坐在后排的角落,绝对不会是坐在第一排的那个人,也不会在课上主动提出疑问,但是心里对外界的很多信息都会首先表示怀疑,很难去真正肯定一些东西。这样的人,心里的孤独感比较强。 比如在和别人交往时,如果他觉得对方是一个坏人,他的第一反应有可能是从朋友圈开始屏蔽对方,或者设定分类。我们可以看到这类人的朋友圈是经常变化的,而这种变化恰恰是他孤独的表现。他很渴望有人来关注他,他正是用多种变化来吸引别人注意。 但是另一方面,蜗牛型人比较喜欢幻想,并且有创造性思维。因为比较善于思考,所以很多蜗牛型人成了艺术家、小说家。 第三点,蜗牛行动缓慢,慢吞吞的。所以蜗牛型人给人的印象也是这样:行动慢吞吞,弱不禁风。但是别看蜗牛型人行动缓慢,他也有自己的节奏,不容易妥协,哪怕遇到荆棘或者乱石岗,他都能够穿过去。所以说,蜗牛型人看起来虽然柔柔弱弱的,但绝不是那种轻易妥协的人。 蜗牛型人在亲密关系中,一般被称为“小可爱”或者“小奶狗”,给人一种软软的、可爱的感觉。蜗牛很黏,所以蜗牛型人在亲密关系中的主要特性就是黏人,依赖性比较强。他一开始可能是用黏来吸引对方,但这种黏人很容易遭人嫌弃,而这种嫌弃也会让蜗牛型人感到很受伤。当然,伤害他的机会只有一次,下一次他就会把你记在小本子上了。 上面这些都是蜗牛型人在人际关系中的常见模式,那么这种关系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往往跟我们的家庭教育有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蜗牛型的孩子,都有着相对来说控制欲比较强、侵入性比较高的养育者。这些养育者往往没有教孩子一些更好的生存技能,在和孩子早期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类似于控制者—依赖者的内在关系模式。长大后,蜗牛型人就会把这种模式投射到其他的人际关系上,比如在谈恋爱的时候,以依赖者自居,变得特别黏人。 其实在现代社会中,蜗牛型人还是很多的。如果你觉得自己符合上述的蜗牛特征,可以通过下面四个方面调整自己的关系模式。 第一,在心理上,学会接纳自己。 所谓的接纳自己就是肯定自己,变得更有自信,并且能够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 什么才算自我接纳呢?举例来说,跟朋友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直接跟对方表达自己目前的感受,比如“我有点生气,感觉不太好,但我没有办法很好地表达自己,可以等我想清楚后再聊聊吗?”这就是一种自我接纳的方式,用最真实的状态去跟对方相处,而不只是表现好的方面。 如果想要跟别人合作,首先就要学会接纳真实的自己。如果无法接纳自己,那么我们很有可能只会选择向对方呈现自己美好的一面,而这种关系不仅是虚伪的,也是难以长久的。 第二,在身体上,增加自己的力量感。 拥有力量感会让蜗牛型人看起来更有自信一些。如果要在身体上增强力量,蜗牛型人可以去健身,也可以多参与一些群体活动。 第三,在人际关系中,注意自己被动攻击的模式。 所谓的被动攻击模式,就是心里有委屈憋着不说,但用另外的方式去攻击别人。比如有时候迟到可能就是你在攻击对方;或者是你对这件事情不满意,而你不明说,而通过迟到这样的方式表达内心的一些感受。 那要怎么去改变自己的被动攻击模式呢?很简单,变得主动一些就行了。其实蜗牛型人如果可以主动一些,就可以获得更多,比如说主动去跟人交往,主动说出自己感到不舒服的地方。通过这样的方式调整自己的被动攻击模式,蜗牛型人将更容易融入人群。同时在提出自己的需求时,蜗牛型人可能需要更主动一些,而不是用等待的方式;或者是当冲突发生的时候,不应该默默离开,而是尝试在冲突中表达自己的意见。 最后,蜗牛型人要注意时刻提醒自己走出去。 一般来说,蜗牛型人如果想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比如说得到升职或者其他一些机会,基本上都是需要在人群中学习的。要告诉自己,这个世界很美,也没有你想的那么危险。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蜗牛型——黏人的“小可爱”:http://www.yisoumao.com/lishijingdian/4061.html
推荐文章
09-04
1 创业进化的六种方式09-05
2 老板们的不同特点09-06
3 调节冲突的妙招09-04
4 猜猜为啥请晚餐09-14
5 “丰富造句宝库资源平台集库,激发语言创新潜能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