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环境最大的特点是复杂而危险。在极大的心理压力下,人性的弱点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个时候,领导者身上强大的领导力,就比什么都要重要。
不能允许情绪和心理压力主导你的决策以及你的队伍。
从战争史上可以看出,战场上指挥官坚定而沉着的领导力,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它可以迅速渗透到整个组织之中,尤其是在极端的环境中。这样的领导力可以帮助下属克服怀疑犹豫,同时减少下属的焦虑。
强大的自信,加上坚强的意志和自律,往往可以使指挥官在很容易导致无所作为的情况下,去采取必要的行动。
二战时期英国著名的元帅蒙哥马利在他的回忆录中曾经说:“一个指挥官最宝贵的品质之一,也许就在于他在计划与作战行动中传播信心的能力,尽管在他内心对结局并没有太大的把握。”而这就需要指挥官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克劳塞维茨也说:“如果综观一下形成战争气氛的四个要素,即危险、劳累、不确实性和偶然性,那么就很容易理解,要想在这种困难重重的气氛中确有把握地顺利前进,就需要在感情方面和智力方面有巨大的力量。我们发现,战争事件的讲述者和报道者根据这些力量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形式,把它们称为干劲、坚强、顽强、刚强和坚定。”
克劳塞维茨解释说,所谓的干劲,就是强大的动力,包括强烈的荣誉感;所谓的坚强,就是指意志对猛烈打击的抵抗力;所谓的顽强,则是指意志对持续打击的抵抗力。
克劳塞维茨重点分析了刚强和坚定:所谓的刚强,是指在最激动或热情奔放的时候也能听从智力支配、保持镇静的能力;所谓的坚定,指的是有坚定的信念。
提到军人应该有的坚强与镇定,几乎所有的军事领导力文献,都会讲到一场经典的战役中的一个著名人物,这就是葛底斯堡战役中的张伯伦上校。
人们经常用这个故事来告诉后来的领导者,在关键的时刻,一位称职而又自信的领导者,是如何在看来已经毫无希望的情况下率领军队转败为胜的。
葛底斯堡战役是美国内战中的关键一战。李将军率领的南方军队向葛底斯堡的北方军队发起猛烈的进攻。北方军队形势危机,指挥官紧急调集所有可以调用的军队赶赴葛底斯堡战场进行增援。
1863年7月1日,约书亚•张伯伦上校所率领的缅因第二十志愿步兵团接到了命令,要他们立即赶到葛底斯堡。
张伯伦率领部队以急行军的速度奔赴葛底斯堡。当他们到达战场时,已经是7月2日的中午。他们到达后,立即加入了斯特朗•文森特上校所指挥的旅。
对于文森特上校来说,张伯伦来得正是时候,因为北军的阵地刚刚出现了一个大漏洞。
北方军队战线的最南端,有一座小山,名字叫小圆顶。这座小山对北军的阵地形成俯瞰之势。如果南方军队在这个地方部署火炮,所有的北方军队将全部处于南军炮火的轰击范围之内。这也就意味着战役只会有一个结果,就是北方军队被迫全部撤出战场,接受战败的现实。
要命的是,由于指挥上一系列的失误,北方军队事先竟然没有想到要在这座山上设防。
形势十分危急。意识到危险后,文森特命令所在旅占领小圆顶。他把由张伯伦的缅因第二十志愿步兵团部署在他的旅的左翼,同时这也是北方军队整个防线的最左翼。文森特要求张伯伦“不惜一切守住阵地”。
张伯伦显示出了一名优秀的领导者所拥有的卓越素质。他在脑海中就可能发生的所有情况以及相关的对策进行了反复的演练,然后迅速做出了部署。
他将部队分成左右两翼。他命令右翼的连队与文森特上校手下的宾夕法尼亚第八十三团连在一起,左翼的连队则以一块巨大的圆形岩石作为依托。
他最担心的是他部队的左翼。军队作战,暴露的翼侧从来是最容易受到攻击的。而他的左翼既是他自己的左翼,也是文森特旅的左翼,进而也构成了北军整个防线的左翼,因而注定会成为南方军队攻击的目标。
他派出莫瑞尔上尉的B连担任左翼的警戒,并要莫瑞尔上尉“根据作战的需要采取行动”。莫瑞尔上尉根据张伯伦的指示,将其连队部署在一堵石墙后面,面向南方军队可能发起攻击的翼侧。
张伯伦的部队刚刚就位几分钟,南方军队就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一场激战开始了。
就在双方打得最激烈的时候,张伯伦的一名军官跑来向他报告:发现大批南方军队的士兵,在南军正面进攻队形的后面,进行侧向运动。张伯伦立即爬上了一块岩石进行观察。果然,一支南军的部队,正在向他暴露的左翼运动。
张伯伦明白,一旦敌人对自己形成侧翼包围,他的部队就会丢掉阵地。而他的部队一旦丢掉阵地,整个北军的防线就会崩溃。
他必须立即拿出办法。他以前所学过的所有的战术条令,都只适用于机动作战,并不适用于阵地战。他必须找出新的对策——一个他的士兵们在巨大的压力之下还可以立即执行的方案。
张伯伦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的防线原来由两列纵深构成,这也是当时常规的防御部署。他决定把防线从两列纵深改为一列纵深,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延展他的防线,覆盖无人防守的那部分阵地。
但这样一来,他的部队就必须边作战边调整:一边要保持着正面稳定的射击,挡住南方军队正面的攻势,一边还要完成向左延伸的机动。
这是战场上最忌讳的火线侧向机动,很容易导致军队陷入混乱。这样的战术非常复杂,他的士兵们也从来没有演练过。但它也不是全新的,它是张伯伦以前让士兵们反复进行的其他战术操练的综合性运用,所以士兵们对此也并不完全陌生。
炮声、枪声、鼓声、厮杀声,混杂着双方的指挥口令。受伤的士兵在痛苦地喊叫,双方都不断有士兵倒下。硝烟弥漫之中,南方军队在不断地发起新的攻势。
张伯伦沉着地指挥他的部队有条不紊地行动。他成功了,一条新的防线由此形成。
迂回进攻不成的南方军队发动了更猛烈的进攻,试图突破张伯伦因为拉长而变得更加薄弱的防线。张伯伦的阵地一次又一次被南军突入,但他的士兵们一次又一次地打退南军的进攻,并顽强地重新组织起队形。
经过五次激烈的交火,他的士兵们每人都只剩下了一两发子弹了。而这时候,打红了眼的南方军队正在重新集结,准备发起又一波进攻。
张伯伦意识到,他的部队再也没有力量挡住这波攻势了。
他不能消极等待,更不能下令撤退。他决定发起进攻。在他看来,他的部队在山顶上,因而有沿着陡峭的山坡往下进攻的优势,而这一举动,南方军队根本就不会预料到。
但是张伯伦遇到了又一个难题:所有的战术教科书从来就没有讲过如何能使军队从当前的防御部署转换成进攻阵形。
张伯伦的大脑飞转,又一个大胆的方案形成了。
他冒着猛烈的炮火,集合了他的指挥官们。他解释说,全团的左翼,将“如同安装着铰链的谷仓大门一样”大幅度旋转,直到与右翼处于平行的位置。然后,整个团上好刺刀,向山下发起冲锋,并保持与右翼宾夕法尼亚第八十三团的策应。
形势十分危急,但解释却非常简单清晰。所有的指挥官立即明白了他的意图。张伯伦的命令一下,左翼的F连就一跃而出,冲下山坡,冲向猝不及防的南方军队。
张伯伦稳稳地坐镇于位于展开进攻中心的大圆石上。当其部队左翼与右翼形成并行之势时,他跳下岩石,大喊着率领右翼冲下山坡。
正如他设想的那样,现在他的团形成一条线发起冲锋,如同一扇打开的谷仓大门。
面对突然发起进攻的北方军队,南方军队目瞪口呆,在一片混乱中撤了下来,撤到他们后面的阵地。到了那里,张伯伦的进攻部队就无法再往前突破了。
然而就在这时,也正如张伯伦预料的那样,莫瑞尔上尉的B连向南方军队的侧翼与后翼开火了。南方军队以为他们陷入了北军的包围,一下子溃不成军,纷纷四散而逃。
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其实他们只需要再发动一次进攻,就可以夺下这个山头,并决定这场战役的命运。
张伯伦守住了关键的阵地。他的部队损失了1/3的人,但他们挽救了整个北方军队的命运。原因就在于,他们有一位沉着、冷静、果断而富有创造力的指挥官。
在谈到战争中的领导力时,孙子有一句名言:“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静,就是沉着冷静;幽,就是思虑深远;正,就是公正严明;治,就是有条不紊。
王皙解释说:“静则不挠,幽则不测,正则不渝,治则不乱。”沉着冷静,心理就不会被对手扰乱;思虑深远,意图就不会被对手识破;公正严明,下属就不会违背命令;有条不紊,调度就不会出现混乱。
静、幽、正、治,就是中国人通常讲的大将风度。
四者之中,“静”尤其重要,它是“幽”“正”“治”的前提。
所有的决策都是人做出来的。兵凶战危,人的心理很容易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失去平衡,从而导致决策出现混乱。所以王阳明说:“凡人智能,相去不甚远。胜负之决,不待卜诸临阵,只在此心动与不动之间。”人的智能差距并不太大。决定胜负的要素,是你内心镇定自若还是慌张混乱。
湘军名将罗泽南也说:“乱极时站得定,才是有用之学。”
真正的高手,可以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都能保持冷静的头脑,从而在极其混乱甚至极其不利的环境中,能以沉着镇定的心理,进行清晰而合理的计算,从容不迫,谋定后动,从而传递出强大的自信和对混乱局面的控制能力,进而一举奠定胜局,或者扭转乾坤。就像张伯伦所做的那样。
军队行动的背后,是双方决策的对抗;决策对抗的背后,是决策者心理素质的较量。
只有体现出“静幽正治”这样品格的领导者,才能在混乱和危险的环境中体现出强大的领导力,从而赢得下属的信任与忠诚,并制定出正确的决策,最终带领组织去赢得胜利。
从这个意义上说,再好的战略理念,也需要强大的领导力,才能真正落地。
1. 毛泽东:《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页。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静以幽,正以治:http://www.yisoumao.com/lishijingdian/3067.html
推荐文章
09-04
1 微信歇后语个性歇后语经典09-06
2 我们都能够在上百件事情上进步1%。09-14
3 “丰富造句素材宝库平台库集,拓展语言创意维度集库”09-06
4 我们比我们想的更亲密09-04
5 qq发歇后语的歇后语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