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振动是所有精神动力和思想的基本构成要素,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可以说是振动学方面当仁不让的世界级权威人士。下面这几段话就是我们这位电话的发明者所写的,这些话从当时被记录下来一直到今天都是非常有科学价值的。
“试想一下,假如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你有一根可以敲出任何频率的声音的小铁棒。最开始,如果这根铁棒振动得很慢很慢,那么它的振动带给你的可能只有一种感觉——触觉。随着振动频率的增加,它将会发出一种低沉的声音,这时,除了触觉,你的听觉将发挥作用。”
“当这个振动频率增加到32000次/秒的时候,它的声音就会是又大又刺耳了,但是到达4万次/秒的时候,你反而听不到任何声音了,这根铁棒的振动你也将无法通过触觉感受到。它的运动将无法被普通人类所感知。”
“从这时直到150万次/秒的振动,我们都是无法感知到其中的振动变化的。如果到达了这一阶段的话,振动首次将会通过温度的形式表现出来,接着,通过肉眼可以看到,这根铁棒会越变越红,越变越热。当它的振动频率高达300万次/秒的时候,它会转化为强光。要再继续增加频率的话,它还会变成紫外线和其他我们看不见的辐射,这时我们就只能靠仪器去观测了。”
“那么从这个实验中我就想到,一定有很多种振动是普通人的感官无法听到、看到或感觉到的,而这些振动的影响力是相当巨大的,两者中间其实是存在很大的一片空白地带的!首先我们发明了无线电来消除这片空白地带,但这片地带实在太过广阔,一定还有其他东西能用来填充它。你必须发明出像无线电这样的新机器来帮助人类感知到更多。”
“可以这么说,当你想到那片巨大的空白地带的时候,你会想进一步去探索一下,真的会有比无线电更先进、更能被人类所利用的振动形式吗?在我看来,在这片空白地带中,应该是存在这么一种振动形式的,它的运行原理大概就跟人类在思考时大脑与脑细胞之间的联系差不多。但这同时也说明了接下来的一件事,那就是:这种振动形式的振动频率很可能比能够产生紫外线的振动频率还要高得多。”
当思想能够直接与思想对话
“我们需要用一根电线来传播这种振动吗?就像无线电一样,也许根本用不着电线,它也一样能够将消息传递出去呢?它将如何让接收者感知到呢?对方听到的会不会只是一串信号,或者,他会发现另一个人的想法已经直接钻进了他的大脑呢?”
“基于对无线电的了解,我们很容易沉迷于某种猜测,那就是我之前所提出来的那一系列振动理论,我们觉得在理论上,所有频率的振动一定都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思想波与无线电波类似的话,那么它们也一定能通过大脑向我们周遭的世界、向宇宙空间源源不断地发送出去。人的身体、骨骼以及其他一些固体障碍物应该都无法阻碍它们的传播,同样,在人体之外的现实世界中,其他所有物质无论多么坚固致密,它们都可以视若无物,畅通无阻。”
“你要问,如果这些想法其实都是来自其他人的脑中,而并非我们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会不会就此产生一种自己的想法被干扰了或者是大脑一片混乱的感觉呢?”
“那你怎么知道别人的想法是否正在影响着你呢?我早就注意到自己的想法会受到别人的影响这一事实了,但对此我一直无法做出解释。举个例子,面对观众的时候,演讲者有时会感觉自己灵感迸发,有时会感觉整个会场的氛围无聊透顶,让自己提不起一丁点讲话的兴趣。这种经历我自己就体会过很多次,至今也无法弄清引起这种情况的物理原因。”
“在我看来,现在的很多科学研究都已经预示了,在不远的将来,人们能够直接阅读对方的思想。不需要通过过多的语言、书写以及其他各种目前已知的沟通手法,人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思想直接输入他人的大脑,彼此之间进行沟通交流。要知道,通常来说,将想法变成现实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而这个想法到底是出于你的原创还是从他人那里获取来的,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却可以小到忽略不计。”
“如此说来,期待着某天我们可以不通过眼睛就能张望,不通过耳朵就能聆听,不需要唇舌就能交谈,这也不可谓不合理。”
“主说,思想之间能够直接进行沟通的理论基础就是思想或者生命的实质其实是某种电流干扰。同无线电波一样,在远距离情况下,这种电流同样可以通过导线或其他某些导体进行信号的接收和发送。”
“在支持这一理论的前提下进行类推,你就会发现,思想就是一种电干扰。神经就同大脑一样,是一种非常好的电导体。当我们第一次对一个死去的人的神经进行电击时,一种令我们震惊又讶异的情况出现了:他居然坐了起来,并能够抖动!如同活人一样,神经通过被电击,一样可以引发人体的肌肉收缩反应!”
思想即电流
“神经对肌肉的影响就如同电流作用于电磁铁一般。将一根通了电的铁棒向右放置,然后将它作用于肌肉,受某种看不见的力量的影响,电流会贯通于神经,接着我们就会看到肌肉中的纤维组织都是向右排列的。”
“很多理由都可以用来说明,为什么思想和生命会是一种与电的性质相同的东西。电流被认为是一种空气的波动,空气则充斥于我们所处的这个空间,它环绕在地球上所有的物质周围。为什么一定与空气有关呢?因为离开了空气,电流在真空中便无法传输;离开了空气,阳光也无法照耀到地球上。出于相似的波动,于是就产生了思想和生命力这一现象。对此说法,我们认为它也是不无道理的。我们假设脑细胞就是电池,那么它所产生的电流就通过神经流通。”
“但我们的研究到此就结束了吗?这种电流是否一直就在我们的身体里传输,只是我们的身体感官尚未察觉到呢?无线电波不就是这样吗,在赫兹和其他一些相关发现被证明出来之前,它一直就客观存在啊!”
在这位作者看来,每个人的大脑其实都是一个思想振动频率的发射站和接收站。对此结论,至少他本人是非常满意的。
如果他的理论被证明是事实的话,那么我们就能研究出某种能够合理控制大脑的方法,那么这一机制就能帮助我们合理地收集、分类以及组织自己所获得的知识。试想,如果这一假想能成为现实的话,那么作为人类,我们得多震撼啊!
托马斯•潘恩曾是美国大革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之一。无论是在大革命开始时期还是末期,我们都能从他身上看到比别人更多的人生可能性。正是因为他那聪敏过人的头脑,《独立宣言》才得以起草,《独立宣言》的签署人才能将这份文件的内容变成现实。
谁的思想使潘恩成为天才
在谈到他渊博的知识时,潘恩是这样描述的:
“任何一个用观察自身的方法来观察人类思维状态的进步者,通常都很难但又必须认识到,所谓的‘思想’其实应该分为泾渭分明的两大类:一类是通过我们的思考行为总结得来的直接认识,另一类则是通过学习获得的间接认识。在尽自己所能的情况下,我总是尽量去礼貌对待所有参与我的实验的志愿者,小心谨慎地进行实验。正是从这些人身上,我才收集到了所有我想要的实验数据。观察那些通过接受学校教育以获取知识的人时,我发现学校其实就像一个小型的集散中心,它可以把一个人带到学习的入口,教会他学习的方法,为他今后自主获取知识打下基础。说到底,每个人其实都是自己的老师,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就在于,如果你不能身临其境的话,你就无法对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留下深刻印象。所有知识的落脚点都是理解,如果不能深刻理解的话,那么没多久你就会忘记它们的。”
在上面的这段话里,美国这位伟大的爱国者和哲学家的言辞中时不时提到的学习现象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到的。人们的思想甚至一整套对事物的认识是可以从外部“获取”而来的——如果你仍然没能解读出上述绝对性证据,那我只能深表遗憾了。
除了空气,人们还能找出哪种传输介质?目前,在人们所有已知的振动形式中,即声音、光以及热中,空气就是它们的传输介质。那么,为什么空气不可以成为思想振动的传输介质呢?
所有的思想都是相通的
每个人的思想或是大脑,都是直接与其他人的大脑相通的。任何一个人的脑海中释放出的想法,很可能马上就会被其他人的大脑所接收并得到他想要的解读。我认为这一事实正如H2O这一化学式指的就是水一样让人坚信不疑。
我相信,任何一个人的大脑所释放出的思想振动其实是一种处于运动状态的波长,它们在空气中被其他人接收。这种波的长度取决于释放思想的那股能量的强度。这些振动始终是处于运动状态的,所以我们才会说,有一种或是多种思想在“进入”某人的脑海。他人释放出的思想振动通过直接、即时的大脑间的接触成为我们获取知识的另一个来源。
如果这一理论是事实的话,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所谓的这个浩瀚无垠的宇宙空间,实际上也不过是一座包含着所有人类思想的图书馆而已。
这也是我们本章最重要的基础知识点之一。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大多数对人类有用的知识都已被保存并准确记录在了大自然的“圣经”——地球当中。回翻这本业已成形的“圣经”,我们便可以阅读到在人类文明产生之前,地球上曾经上演过多少艰苦卓绝的斗争。这本“圣经”是由构成地球和其他行星的物理元素以及包围着所有物质的空气所组成的。回看刻写在岩层和地球表面上的这本“圣经”,通过那些骨头、骨架、足印,还有其他一些确凿证据,我们能看到每个地球进化时期的动物行迹和进化史。那些证据都是显而易见、准确无误的。地球上巨大的岩层就是造物主与人类之间交流的见证。远在人类获得思维能力之前,这本“地球圣经”就已经开始书写了——实际上,早于生命体到达变形虫阶段,这本书就已经开始落笔了。
地球这本书的变化是超越人类力量而存在的。此外,它选择了最通用的语言来讲述自己的故事。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大脑是一台收发两用的无线电机:http://www.yisoumao.com/lishijingdian/2947.html
推荐文章
09-04
1 从对手力量薄弱的地方入手09-04
2 经典网络歇后语09-14
3 “全面造句技巧大全集萃资源集萃资源,提升语言实力”09-04
4 从社会变迁洞察需求09-05
5 漏水的水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