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会说,我知道主动权很重要,但问题是,我怎么去取得主动权呢?
主动权当然跟你的实力有关系。实力强大的一方,往往就可以压着对方打,就容易主动。
孙子说:“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是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霸王的军队,进攻大国,就能使敌人的军队根本来不及集结。兵威加于敌人头上,就能使敌人的盟国根本来不及配合。所以,没有必要硬要同天下诸侯结交,没有必要硬要在天下诸侯中培养自己的势力。伸张自己的战略意图,把兵威施加到敌人头上,就可以拔取敌人的城邑,摧毁敌人的国家。
中美目前这个阶段的博弈,很多冲突都是美国主动挑起来的。美国可以在中国及周边多个方向不断挑事儿:南海问题、台湾问题、香港问题、钓鱼岛问题、朝鲜问题、印度问题、新疆问题、西藏问题等等。
这就像企业竞争中的多点竞争一样。能够从多个方向给对手施加压力的一方,往往就会有更大的主动权。
但美国的无奈在于,中国已经不是20年前的中国。综合实力的底子使得中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反制能力,这也就使得美国在对华问题上不敢随心所欲,甚至很多时候有心无力。
实力固然重要,但光有实力还是远远不够的。
明明有实力,一手好牌却被打烂,这样的例子有好多;强者被弱者耍得团团转,这样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实力很重要,但实力只解决你有什么牌的问题。同样重要的是,你手中的牌怎么打。谁都会拿到烂牌。能把烂牌打得精彩,才是真正的高手。
一个典型的例子,大概就是朝鲜在半岛问题上以小博大,巧妙地利用大国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从而掌握了朝美博弈的议程和节奏了。
毛泽东曾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战争就是两军指挥员以军力财力等项物质基础作地盘,互争优势和主动的主观能力的竞赛。竞赛结果,有胜有败,除了客观物质条件的比较,胜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正确,败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错误。”
所以,实力当然很重要,但客观的实力必须得到有效的运用,才能转化成最终的主动权,而这就需要主观的指挥,需要对抗的策略。
这也正是今天博弈论所研究的领域。博弈论就是研究如何在赛局中通过最优策略的选择来战胜对手的学科。而《孙子兵法》被公认为是最早的博弈论著作,孙子的“诡道”“示形”,其实都是在博弈中掌握主动权的基本手段。诡道也好,策略也好,核心就是要充分发挥你的主观能动性,去调动对手、掌握主动。
在战争中为了达到调动对手、掌握主动的目的,还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要争取采取积极的攻势行动。要压着对手打,不能被对手压着打。用班固在《汉书》中的话说是“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先下手就主动,后出手就被动。
孙子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一味地采取守势,是防不胜防的,再多的力量也不够分配;积极地采取攻势,压着对手打,力量反而绰绰有余。
这就像在体育比赛中一样,谁能压着对手打,就能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自己的不足也可以得到弥补。一旦被对手压着打,不但优势没有办法发挥,原有的缺点也会全部暴露出来,被对手所利用。
在战争中,进攻和防守是两种基本的作战形式,两者当然都很重要。进攻者未必都能胜利,但相对来说,进攻总是具有更积极、更主动的意义。
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对“攻”和“守”做一下比较。
第一,从目的上来说,“攻”是为了突破对手的防御,消灭对手的存在,夺占对手的地盘。“守”往往是为了挫败对手的进攻、保存自己的实力、保住自己的地盘。一个是消灭敌人,一个是保存自己。进攻在进取性、求胜心上,显然比防守更为积极。
第二,从地位上来说,战争就是为了胜利。要想彻底打败对手、实现最后胜利,主要手段只能是“攻”,所以从胜利的手段上来说,进攻一定是第一位的、主导性的。“守”则只能保存自己、部分消灭敌人,以便为“攻”创造条件,所以从胜利的手段来说,“守”只能是第二位的、辅助性,是为了配合“攻”的。
第三,从利弊上来说,“攻”是主动的作战形式,可以积极地利用对手每一个可以利用的弱点,可以自由地选择作战行动的时间、地点和方法。“守”则是被动的作战形式,往往要掩盖和防护自己的弱点,守方作战行动中的时间、地点和方法往往都是由攻方规定的,所以总是具有被动和消极的特点。
因此,在战争中,主动进攻是取得胜利的主要手段。要想掌握主动权,军队就必须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尽力保持积极的进攻态势。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军事理论,都强调积极主动的进攻。
《军志》有之:“先人有夺人之心。”先发起进攻,可以极大地震慑对手。
孙叔敖说:“宁我薄人,无人薄我。”一定要我向对手发起攻击,而不能允许对手向我发起进攻。
孙子说:“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先占领战场有利的位置而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而仓促应战的就疲劳被动。
打仗就是这样,你得有卡位意识。关键的位置你不去占据,别人就会去占。而一旦别人先占了,你就陷入了被动。
尤其是要抢占战略上的制高点和战略性的机会。战争中的高手之所以超出常人,就在于他们总是能够先敌一步,用闪电式的扩张,来抢占那些战略上的制高点,把握那些战略性的机会,从而把对抗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所以《尉缭子》说:“权先加人者,敌不力交。武先加人者,敌无威接。故兵贵先。胜于此,则胜彼矣。弗胜于此,则弗胜彼矣。”先于对手使用谋略,对手就没有力量与我对抗。先于对手使用武力,对手就没有威力与我较量。所以用兵贵在先发制人。在这一点上胜过对手,就能战胜对手。在这一点上不能胜过对手,就不能战胜对手。
简单地说,先下手就可以压制对手,后下手就只能被对手所压制。
西方的军事家更是大多推崇进攻。隆美尔的第一部著作就叫《步兵进攻!》。巴顿将军读了这部著作后,特地从中挑选出了15条语录作为自己的用兵格言,其中第一条就是“进攻,进攻,进攻!”。
美军《作战纲要》也说:“进攻是决定性的作战形式。……夺取和保持主动权随着进攻作战而得以实现。”
所以美军强调:“主动就是以自己的行动规定或改变战斗的条件,并且意味着在实施一切作战行动时要有进攻精神。”
具体来说,就是“进攻指挥官靠在进攻的时间与地点和实施进攻的猛烈程度的选择方面的突然性夺取和保持主动权。他们集中部队,快速、大胆而猛烈地进攻,不断寻找弱点并在需要时改变主攻方向。他们要迅速地从进攻转入扩大战果,必要时又要转入进攻。指挥官要顽强地、咄咄逼人地坚持战斗,要承受风险并把士兵与系统推向其忍受的极限,需要多长时间就多长时间。目的是制造一种流动性很大的局势,使敌人失去防御的完整性”。
在战争史上,最积极地运用进攻手段的,大概要数拿破仑了。拿破仑发起的战争,多半是进攻性的征服战争。他曾经说:“我的想法与腓特烈大帝一样,一个人总是应该先动手攻击的。”他还说:“如果允许别人进攻自己,那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他因此告诫自己的将领:“一个人如果决定入侵某个国家,他就不能害怕发动攻击,而应该到处寻找敌人并与之战斗。”他说,一定要使战争变为进攻,像亚历山大、汉尼拔、恺撒、古斯塔夫、杜伦尼、尤金和腓特烈等人所做的那样。
所以拿破仑总是在积极地寻找敌人,在战斗中消灭敌人。一旦打败对手,他还要发起猛烈的追击。
用他的话说,一场战役开始的时候,一个人应该慎重考虑他是否应该前进。但是当他决定实行进攻以后,就应该把它推进到最后的极限为止。
拿破仑的进攻给他的对手形成了极大的压力甚至是震撼。当时有人还专门画了一幅漫画,来描绘拿破仑这种无情的进攻给欧洲带来的冲击:法国军队被画成是一条喷吐烟雾的恶龙,它的背上骑着一个奇异而可怕的怪物,头上戴着一顶刻有“波拿巴”字样的帽子,而在怪物的前面,两位将军正率领着一支军队拼命地逃跑。
正是通过不断地进攻,拿破仑将法国的力量扩张到了几乎整个欧洲大陆,并开创了所谓的“无限战争”的时代。
实际上,正如在战争中没有人能单纯依靠防御夺取胜利一样,在竞争中,同样没有人能够单纯依靠防御就可以使公司获得成长。
理查德•福斯特在《创新:进攻者的优势》一书中,曾经提出了“进攻者优势”和“防御者困境”两个概念。在他看来,科技发展的不连续性,使得进攻者相对于防御者有更多的优势。
竞争领域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在许多场合下,企业行动的进攻性与企业的业绩之间存在着积极的关系。进攻性强、进攻行动数量较多的企业,往往比进攻性弱的企业能取得较好的绩效。
竞争与战争一样,进攻未必一定胜利,但安于现状、随波逐流、消极等待、被动适应,必然会使你一步步丧失自己的竞争主动权,最终导致经营失败。只有采取积极主动的进攻态势,你才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为企业创造实际增长的机会。
因此,取胜的企业绝不是去一味固守自己的地盘,或者一味去模仿对手的产品,去预测和顺应对手的行动,而是不断地主动寻求进攻的机会,通过实施一系列的进攻行动,来不断突破旧有的边界,寻找发展的空间,乃至引导行业竞争的趋势。
同时,积极的竞争者会通过一系列积极的进攻行动,来为对手设立一个个的移动目标,迫使对手始终处于疲于应对的状态之中,从而达到塑造竞争对手、主导竞争格局的目的。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采取积极的攻势行动:http://www.yisoumao.com/lishijingdian/2867.html
推荐文章
09-05
1 空手套白狼09-14
2 造句大全:让你的句子在梦想中绽放幽默花朵的园丁!09-05
3 联想思维09-04
4 经典歇后语感情09-04
5 陈锋的系统:五环择时流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