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花鱼,溜边儿】指回避问题,绕着走。浩然《艳阳天》: “我得把话说在头边:如今我摊上真事儿了,你可不能黄花 鱼溜边儿.呀!”
2、 【铁路巡警——你管不着这一段】(歇)巡警:旧时指警察。指各有各的管辖范围,互不干涉。也指不该管的管不着。也作铁路警察摆手——管不着这一段。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3、 【羊羔掉进虎口里】(惯)比喻弱者陷入危险境地或落入强者手中。
4、 【怕鬼有鬼】(谚)指人越是怕见鬼怪,鬼怪就越会出现。比喻若是担心出问题,偏偏就会出问题。 也作怕鬼处偏有鬼。 怕处有鬼,痒处有虱。
5、 穿上航空衣——要飞了
6、 【不图三分利,不起早五更】(谚)五更:天色未明的时刻。指人不是为了生活,为了谋利,谁也不肯起早睡晚,辛勤苦干。 也作“不为谋利,谁肯早起”。
7、 湿柳做桥——歪歪扭扭
8、 【官帽翅】在戏剧舞台上,不管哪朝哪代,官员都佩戴带帽翅的官帽,皇帝的皇冠都不带帽翅,这是真的吗?不是,这是戏剧艺术化、程式化的需要。那么,官帽翅源自何处呢?民间传奇中说,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是长翅帽的发明人。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在听取大臣奏章时,发现有些文武臣僚经常在朝堂中窃窃私语,议论朝政,他心里很恼火。为刹住这股风气,赵匡胤命匠人在幞头纱帽后面分别加上长翅,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长。官员戴上这种帽子后,并排侧身谈话十分困难,只能面对面交谈,朝堂上的交头接耳之风由此止息。然而,因帽翅太长,官员在街上行走也极为不便,因此,除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场合外,官员们一般是不戴这种帽子的。其实,这种官帽是我国古代服饰“幞头”中的一种。据《宋史·舆服志》记载,幞头又名折上巾(就是布帛直接做的幞头,将脑后拖下来的一块布反折上去,围绕发髻打结),起自北周,到宋代之前一直是软幞头。到了宋代,“君臣通服平脚,乘舆或服上曲焉”。官帽“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帽子两侧伸出两只帽翅,这两帽翅用铁片做成。皇帝也戴带翅的皇冠。可见,由北周经隋、唐、五代至宋,幞头虽一脉相承,但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宋朝“长直脚幞头”的出现,说明平直而细长的幞头越来越被认可,能增添佩戴者的“官威”。所以,民间传说赵匡胤发明帽翅,极有可能。宋代皇帝的画像都有帽翅。
9、 【一字千金】什么字能贵到“一字千金”呢?不是书法作品,而是秦国宰相吕不韦所编写的书。吕不韦执政期间,曾命手下食客编著《吕氏春秋》,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后,吕不韦把“稿本”挂在首都咸阳的城门上,声称有能增删一字者赏给千金。不知是因为这书实在编得太好了,还是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据说,竟没人能够拿走这笔高额的“稿费”。于是这个故事引出了“一字千金”的成语。
10、 【 讨饭也要隔过他家门】谓对方不值得交往,不去求他。马 烽《刘胡兰传》:“人活得要有点骨气!以后就是讨吃要饭, 也要隔过他那个门!”
11、 太阳底下竖竹子竿——立竿见影
12、 【不显山,不露水】(惯)形容做事不张扬,说话不露声色。
13、 【瓶口扎得住,人口扎不住】(谚)瓶口可以封住,人嘴却无法封住。 指人们总是要评论是非,传播消息。 也作“瓶口易扎,人口难封”。
14、 蜜罐子嘴——说得甜
15、 【绿色军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服是草绿色的,老百姓称之为“军绿”。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背景下,军绿是绝对流行色,特别是学生。那么,绿色军装是怎么形成的呢?发明绿军装的是19世纪南非的布尔人。1899年,英国军队大举入侵南非,与荷兰移民的后裔布尔人爆发了英布战争。当时,布尔人兵力很少,与英军人数比例仅为1:5,在与拥有优势兵力兵器的英军初战中,布尔人损失惨重。后来布尔人发现,在其作战区域地面植被多为绿色,行军打仗穿绿色衣服不易暴露目标。而英军穿的是红色军装,目标特别明显,极易成为被打击的活靶子。于是,布尔人便马上将自己的军装改为草绿色,甚至把武器也涂成绿色。这样一来,布尔人利用绿色伪装常常神出鬼没地接近英军,并突然发起进攻,使英军防不胜防,损失极为惨重。当时在南非作战的15万英军中,先后就有9万多人死于布尔人的突袭战和狙击手的射杀中,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英军在南非战场的惨痛失败震惊了世界,战后大多数国家的军队纷纷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将军装颜色改为绿色或偏绿色,并一直延续至今。
16、 【满天要价,就地还钱】原指做生意讨价还价。也可指其他 交涉、谈判,双方条件相差很大。柳青《创业史》:“满天要 价,就地还钱嘛!买卖争分毫哩!就是这话,不争不竞,不 成生意喀!”
17、 【吃饭不知道饥饱,睡觉不知道颠倒】(惯)形容人不知好歹,不懂事。
18、 【爱叫的麻雀不长肉】(谚)比喻轻浮而不务实的人,不会有什么作为。
19、 【拉闲篇儿】见“磕闲牙”。
20、 为鼓励我坚持练字,奶奶说:“练字不能怕麻烦。字怕习,马怕骑,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绣花针。再说,不怕慢,就怕站,坚持练下去总会有收获的!”(内蒙古·开鲁)
21、 人家骑马我骑驴,后面还有推车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22、 蝎子敲门——毒到家了
23、 【东宫】“东宫”一般认为是皇后的代称,其实也是“太子”所居之地。从历史正史来看,“东宫”向来是太子所居之地,有时也指太子,与所谓娘娘并无任何联系。那么,为什么太子及其所居之地号称“东宫”呢?据《唐两京城防考》描述,宫廷分为三个部分:中间主体部分称太极宫,其前半部分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场所,后半部分是皇帝及后妃生活起居之处;太极宫左右各有一块狭长的城区拱卫,西部城区称掖廷宫,多居宦官杂役,并设太仓;东部城区即称东宫,是太子曰常起居的地方。这种居住习惯早在秦汉以前就已经确立了。《诗经·卫风·硕人》:“东宫之妹,邢侯之姨。” 《毛亨传》:“东宫,齐太子也。”孔颖达疏:“太子居东宫,因以东宫表太子。”因此,有时候也称太子为东宫。太子号称储君,是未来的皇帝,地位仅次于在位的皇帝,因此历朝历代对太子的成长和发展极为重视,为其配备一系列属官,又称东宫属官。东宫属官基本上是仿照朝中百官的结构体系来设置的。东宫仿照三省六部设立太子詹事府和左右春坊等机构。实际上就是小一号的三省六部。而东官属官往往是其登基后实施朝政的组织基础。不过,“东宫娘娘”的说法也有一定根据。《春秋公羊传》僖公二十年载:“西宫者何?小寝也。小寝则曷为谓西宫?有西官则有东宫矣。”诸侯的正房夫人居住在中宫,右媵(即嫔妃)住在西面,称为西宫,左媵住的地方被叫做东宫。《汉书·刘向传》云:“依东宫之尊,假甥舅之亲,以为威重。” 其注云:“师古日:东宫,太后所居也。”在汉代,太后住在长乐宫,长乐宫位于未央宫的东面,因而又称太后为东宫。
24、 【驴唇不对马嘴】释义:比喻答非所问。说话离题或事物两方面不符合。例句:“咱两人是驴唇不对马嘴,你说了半天把我也说糊涂了,……”
25、 【贫无本,富无根】(谚)本:根。 穷也没个穷根,富也没个富根。指穷富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穷人勤奋也可致富,富人骄惰也可变穷。
26、 【 得理不让人/占理不饶人】虽然在理,但做得过分。池莉 《来_来往往》:“你固然有道理,但是也不要得理不饶人。”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和尚无头发,打伞遮住天。发、法谐 音,谓胡作非为。和尚,也说:秃子、光头。张涛之《中华人 民共和国演义》:“十年‘文革’浩劫当中‘和尚打伞,无发 (法)无天’的惨痛教训太深刻了,饱受其害的中国人民呼唤 着民主和法制。”
27、 提傀儡儿上戏场——少一口气
28、 【鸿沟】“鸿沟”比喻对立双方隔阂很深。 “鸿沟”一词源于秦末楚汉战争,是两军对峙的临时分界线。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04年,刘邦和项羽在荥阳、成臬一带的古战场激战,项羽的兵力虽强,而刘邦凭借后方粮草充足的条件,使项羽无计可施,被迫提出“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归楚。”双方暂时息战。鸿沟是古代的运河。现今在河南省荥阳城东北的广武山上尚留有两座遥遥相对的古城遗址,西面的叫汉王城,东面的叫霸王城;两城之间有一条宽约三百米的大沟,即有名的“鸿沟”。
29、 【一二一,原地踏步】原为操令,借指没有进展。成语:停滞 不前。从维熙《杜鹃声声》:“因此,出了学校门,我们的关系 是一二一,原地踏步。”
微信歇后语经典心情歇后语大全唯美
30、 【金戒指】“金戒指”原来并非定情之物,锁定姻缘,一定终身。“金戒指”原为“经戒指”,意即妇女经期应该戒止性生活,因“经”、“金”谐音而改名。早在汉代,宫廷已经盛行戴金戒指了,开始时,只限皇后和嫔妃戴,每逢皇后或嫔妃月经来潮时戴用,示意在此期间,帝王不可与之同房。因为月经一词在帝王面前是要避讳的“秽语”,不能直接说出,而当她的手戴“经戒指”时,帝王见了心里自然明白了。后来,王公宰相、文武百官的眷属相继效法,成为古代文明礼节与卫生的习惯,并逐渐风靡民间,演变为现在的金戒指,词义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31、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句俗语形容自私自利、少管闲事、明哲保身的为人处世的消极态度。此语出自宋代陈元靓《事林广记·警世格言》:“自家扫取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此语诞生以来,流传甚广。要说对此语有独到见解的,还是非鲁迅莫属:这乃是“教人要奉公、纳税、输捐、安分,不可怠慢,不可不平,尤其是不要管闲事。”而对于压迫者来说,这句格言另有一番含义:“所以被压制时,信奉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格言的人物,一旦得势,足以凌人的时候,他的行为就截然不同,变为‘各人不扫门前雪,却管他人瓦上霜’了。”
32、 匡衡凿壁——借光
33、 无根的水草——漂浮不定
34、 【堤外损失堤内补】从别的地方来弥补此处的损失。或 说:堤内损失堤外补。申跃中《挂红灯》:“对呀!这就叫堤 外损失堤内补,庄稼损失荒草补。”
35、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能够看出好坏。马烽《刘 胡兰传》:“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你看你做的这是什么 东西!”
36、 【萝卜雕宝盒——不是个材料】(歇)指不是做某事的合适人才。|
37、 白骨精发表演说——妖言惑众
38、 破表——没准儿
39、 【苦水里泡大】(惯)比喻从小就在贫穷、艰难中生活并长大。
40、 【拉住黄牛当马骑】(惯)比喻让能力差的人担当重任。
41、 火钳子修手表——没处下手
42、 【 四海之内皆兄弟】大家都是一家人,应该互相帮助。明 代《水浒》:“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如何言报答之事。”
43、 一步踏进云端里———步登天
44、 东施效颦——生搬硬套
45、 【 计划赶不上变化】计划不切实际或说得太慢,落在形势 后面,不起作用。《天怒》:“再说,去年是去年,今年是今年, 计划赶不上变化嘛。”
46、 【瞎子吃蟹——只只好的】(歇)本指每只螃蟹都说好,转指见了东西不分好坏,都说是好的。
47、 【席梦思】一提起“席梦思”,大家会说,那不是非常舒服的软床吗?其实,席梦思原本不是床,他是一个人,是他发明了席梦思床。一百多年前,美国有一位商人叫扎尔蒙·席梦思,他很有生意头脑。1870年,席梦思萌发了用铁丝编结床绷子的念头,经过屡次试验,终于在1900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用布口袋包起来的弹簧床垫子。它就是现今的“席梦思”的雏形。又过了十多年,席梦思请被称为“天才机械师”的约翰·加利设计了一台生产弹簧垫子的机器。三年后机器研制成功,弹簧垫子被大批量生产,它走进了千家万户。一开始人们管它叫“睡得美”,后来贴上了正式标签,用的是老板的姓——席梦思。
48、 【三寸不烂之舌】(惯)形容人能言善辩。 也作三寸不烂舌。 三寸不烂之舌,两行伶俐之齿。
49、 【阴一句阳一句】(惯)形容说话阴阳怪气。
50、 【麦糠揩屁股】(惯)比喻做事情不利落,没完没了。
51、 【棋胜不顾将】形势好,忽视了隐患。申跃中《挂红灯》: “你们以为昨天的事就算完啦?没有。张老硬可不能棋胜 不顾将。”
52、 种瓜得豆——变种
53、 冬天到了,弟弟晚上睡觉时总嫌被窝凉,死活不肯脱衣服;早晨起来,又嫌外面冷,拖拖拉拉不肯出被窝。奶奶笑着说他是“晚上难脱壳,早上难出窝”。(河南·南阳)
54、 【牵牛要牵牛鼻子】释义:做事要抓住关键。例句:“牵牛要牵牛鼻子,……先从他李春山头上戳开!”
55、 【热灶一把,冷灶一把】释义:热灶烧一把火,冷灶也烧一把火。比喻待人处世,不趋炎附势,不因人而异。例句:古亭刘端简公居乡,邑大夫或慢之。值宴会,端简公出令佐酒,各用唐诗一句,附以方言,上下相属。刘云:“一枝红杏出墙来,见一半不见一半。” 含有诮意。邑大夫云:“旋斫松柴带叶烧,热灶_把,冷灶—把。”
56、 【续弦】“续弦”是男子丧偶再娶的意思,后妻对原妻的父母称为“续闺女”。那么为什么再娶称为“续弦”呢?古代常以琴瑟比喻夫妻。夫妻婚配叫“琴瑟和弦”,还用“琴瑟和谐”、“琴瑟相调”来比喻夫妻情笃、融洽。弦在琴上,如果弦断了,就弹奏不出美妙的曲子,所以,男子丧妻称为“断弦”,再娶自然就是“续弦”了。用琴瑟比喻夫妻,这大概与《诗经》中“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诗句有关。“琴瑟友之”,用琴瑟打动淑女的芳心,琴瑟是婚姻的媒介,再娶当然还是离不开琴瑟,正扣续弦之意。之所以用琴瑟来喻指夫妻和谐,因为琴与瑟两种乐器被古人视为雅乐正声的代表,常在古代礼仪中合奏,琴不离瑟,瑟不离琴,正喻夫妻和谐。
57、 【一箭易断,百箭难折】释义:比喻个人力量孤单,经不起打击。团结起来力量大。例句:肖元山默默点头,像同意我的话。他又低声自语道:“一箭易断,百箭难折!”
58、 【哪儿不浇油,哪儿不转】照顾不到即失灵,不能正常工作。 《人妖之间》:“但是哪个单位不请客送礼呢?哪儿不浇油哪 儿不转,至今还是通用原理嘛。”
59、 【摸摸筷子就算入席】谓只要沾点边,就算有正式关系。浩 然《艳阳天》:“别胡思乱想了,只要你摸摸筷子,就算入了 席,吃,也扰了,不吃,也扰了;我看你还是领头快冲,一冲, 麦子就算到手,别的事儿,咬着白面馒头再说!”
微信歇后语经典心情歇后语大全唯美
60、 【交桃花运】(惯)比喻被异性喜欢或看重。 也作“走桃花运”。
61、 大口碗配个小盖子——合不拢;合不到一块
62、 好心遭雷打——虿杆
63、 【说到风便扯篷】(惯)篷:船帆。 一说有风便立刻把帆升起来。1比喻一说什么便马上要干什么。2比喻态度转变得很快。
64、 妈妈见爸爸一根接一根地吸烟,就指着他的脑袋说:“你真的怕自己的鼻子被痼虫子嘘了,这样不停地吸?”(湖南·双峰)
65、 【开了饭店,不怕大肚汉】有了充分准备,不怕遇到困难。 类似的:卖饭的不怕大肚汉/卖酒的不怕大肚汉/卖布的不 怕扁担量。成语:胸有成竹。《小说月报》( 1983,3):“我们 开饭店的不能念这本经,假如大家不吃不喝,我们只好关 门,开饭店的还怕大肚汉!”
66、 【学到老不会到老】(谚)指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学习中,直到老还是学不完。
67、 【蛤蟆跳在戥盘子里——自称自赞】(歇)戥盘子:戥子(一种测定贵重物品或药品重量的小秤)一端盛放所要测定重量的物体的小盘子。称:本指测定重量,转指称赞。 指自己称赞、夸耀自己。常含讥讽意味。 也作“蛤蟆跳在戥盘——自称自赞”。
68、 【占上风】(惯)指占有优势。
69、 【老要颠狂少要稳】(谚)老年人贵在活泼欢快,性格开朗;年轻人贵在庄重踏实,行为稳健。指老年人不可死板,年轻人不可轻浮。
70、 光底鞋走冰道——滑得厉害
71、 【小洞不堵,大洞吃苦】(谚)比喻问题要及时发现和解决,一旦造成大的祸患,就会无法收拾,后悔不及。 也作小洞不补,大窟窿难堵。 小孔不堵,大孔冤苦。 小眼不补,大来叫苦。
72、 【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歇)杂面:用绿豆、小豆等磨成的粉制成的面条,下在锅里,水是水,面是面,看得很清楚。指对方想做什么事情,安的什么心,自己看得非常清楚。
73、 立足摘星——眼高手低
74、 【破家值万贯】释义:说明置家不容易,舍不得离开。例句:“大哥,破家值万贯,你还是锁上门,我们娘儿俩就坐在房檐下。”
75、 【百病从脚起】(谚)百病:各种疾病。指人的脚底有涌泉穴,直通心脏,故脚底受寒,容易引发多种疾病。
76、 春节期间,爸爸妈妈再三叮嘱我不要乱吃东西,防止闹肚子。爸爸说:“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浙江·嘉兴)
77、 【毡袜裹脚靴】(惯)毡袜、裹脚布、靴子都是穿在脚上的东西。比喻关系密切的人。
78、 【挑得篮里便是菜】见“搭在篮里便是菜,捉在篮里便是蟹”。
79、 【话传三遍假变真,药方子抄三遍吃死人】(谚)传言流传多遍,假的也能传成真的;药方抄来写去,容易把药名弄错,吃死病人。指谬误流传,害人不浅。
80、 【三条路,走中间】选择保险的、温和的做法。明代《三宝 太监西洋记》:“我自幼儿胆子小,三条路只走中间。”
81、 荣荣放学回家吃午饭,见妈妈做的又是不爱吃的面条,哭闹着不肯吃。奶奶劝道:“有饭莫嫌淡,有驴莫嫌慢。你就将就将就吧!”(河南·林州)
82、 【 捂着葫芦盖着瓢】捂着盖着,遮遮掩掩。电影:“他能把 小厂搞得这么好,我看人就不错。还捂着葫芦盖着瓢,等到 什么时候?”
83、 头上插扇子一大出风头
84、 【君子动口不动手】讲道理,不打架。或说:君子动口,小 人动手。鲁迅《阿Q正传》:“‘君子动口不动手!’阿Q歪着 头说。王胡似乎不是君子,并不理会,一连给他碰了五下, 又用力一推,至于阿Q跌出六尺多远,这才满足的去了。”
85、 有一天,我跟妈妈去乡下姥姥家。听说姥爷为了浇地排了一天队,妈妈说:“别人家浇好几亩地值得排一次队,你们就半分地也犯得着浪费一天去排队吗?”姥姥说:“没办法,四两生铁也得动一次灶炉。”(河南·林州)
86、 【蚂蚱掉腿照样蹦】指受点伤没有关系。马烽《刘胡兰 传》:“蚂蚱掉了条大腿还照样欢蹦乱跳哩!狗咬了几口,有 啥要紧!”
87、 【踩小板凳儿糊险道神——差着一帽头子】(歇)险道神:即险道神将,旧时出殡时纸糊的开路神。险道神身长,制作时,踩在小板凳上还够不着头部。指相差一大截。 也作“踩着板凳糊险道神——还差着一帽头儿”。
88、 【千钱买邻,八百买舍】(谚)舍:宅院。用千钱买邻居,用八百钱买宅院。指好邻居要比宅院本身更重要。 也作干贯治家,万贯结邻。贯:旧时币制,干钱为一贯。 干金买屋,万金买邻。 干金置家,万金置邻。
89、 做数学作业时,我遇到一道难题,就去问爷爷。爷爷接过书看了看,捋着胡子笑着说:“铁锨越用越明,脑子越用越灵。你呀,就是懒得动脑筋,题目不难嘛!”(河南·灵宝)
90、 【老妈儿坐飞机——抖起来】(歇)老妈儿:旧时称呼女佣人,又称老妈子。本指颤抖起来,转指因突然有了钱财或地位等而得意起来。常含讥讽意味。也作老婆儿坐飞机——抖起来。老妇坐飞机——抖起来。
91、 【省了盐酸了酱,省了柴禾睡凉炕】只图节省,反而影响质 量。类似的:吃了省钱瓜,得了绞肠痧/买得便宜柴,烧了夹 底锅。韩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网》:“治疮别怕剜肉。要是 该花,再多咱也花。可千万别省了盐,酸了酱;攒下柴禾,睡 凉炕!”
92、 【 有沟填沟,有墙拆墙】扫除障碍。浩然《艳阳天》:“找谁怎 么着?有沟填沟,有墙拆墙,这次就是要解决问题的嘛!” 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不能根除,事情还会发生。类 似的:挤疮不留脓,免受二回痛。成语:斩草除根、除恶务 尽。明代《金瓶梅》:“若是剪草不除根,春来萌芽再发,却如 何处置?”
93、 【着意种花花不活,等闲插柳柳成荫】见“有意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
94、 妈妈让我把水桶送给叔叔家,我却送给了奶奶家。妈妈又好气又好笑地说:“你啊,真是耳朵不乖脚倒乖。”(山东·莱阳)
95、 【揣着元宝跳并——舍命不舍财】见“抱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
96、 【半空中放炮仗——响得高】(歇)响:谐“想”。讥人的想法脱离实际。
97、 【路见不平,也有向灯向火】(谚)向灯向火:灯火不是一码事,代指这一边和那一边。指遇到不公平的事,总有人出来说话,有向这边的,有向那边的。
98、 【里壮强如表壮】见“表壮不如里壮”。
99、 老天刮起了北风,妈妈想晒地瓜,但又怕这几天天气不好。爷爷说:“放心吧,一日北风三日晴,三日南风别盼晴。”(山东·文登)
100、 龙王爷出海——兴风作浪
101、 【有其师必有其徒】(谚)指有什么样的师傅,就会教导出什么样的徒弟。 也作“有什么师傅,有什么徒弟”。
102、 因家里贫穷,小亮妈妈想让小亮辍学,小亮爸不同意,说:“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咱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小亮上学。”(江西·兴国)
103、 【变戏法】(惯)本指表演魔术,比喻耍弄骗人的手段。
104、 狂风中的海浪——不敢挡(当)
105、 【说得好听,不如练得艺精】(谚)指人生在世,不贵嘴巴能说会道,只贵有实在的才学与本领。
106、 【使心用心,反害自身】用尽心机,算计别人,反害了自己。 明代《醒世恒言》:“常言道:使心用心,反害自身。你不存天 理,皇天自然不佑。”
107、 【经霜的扁豆罢园的瓜】释义:罢园:指瓜菜等收获完毕。比喻失势,振作不起来。例句:塘洼据点不撒咱也不怕它,他鬼子是:经霜的扁豆罢圆(园)的瓜,咱游击队是:炕头的狸猫坐地虎。好瞧的还在后边哩。
108、 【包子有肉不在褶上】释义:褶:指包子顶部折皱的面皮。比喻钱财或优点不露在表面。例句:掌柜的,你别瞧我们穿的破,包子有肉不在褶上,招好主顾,财神爷来了。
109、 妈妈常教我骑车,我也没学会,这天爸爸只教我一次,我就会骑了。妈妈对爸爸说:“我画好的龙,你点了睛。”(河南·新乡)
110、 【天子避醉汉】(谚)连皇帝也要躲开喝醉酒的人。指醉汉已失去理智,不能再和他打交道。
111、 【白天游街走四方,夜晚熬油补裤裆】不抓紧时间,不务正 业。或说:白天逍遥走四方,夜里熬油补衣裳。类似的:白 天满街打话,下晚点灯剥麻。成语:游手好闲。刘江《太行 风云》:“呀,白天游门走四方,黑夜点灯补裤裆,也不知道你 活计是多是少。”
112、 【贼咬一口,入骨三分】(谚)指受到恶人诬陷的人,往往含冤受屈,难以洗清。
113、 【抱着扁担进门——直出直入】(歇)本指直着进出,转以形容说话做事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
114、 【 见过鬼怕黑受过挫折,老有顾虑。】成语:心有余悸。陈 残云《香飘四季》:“是呀,见过鬼怕黑,你便断了这条心吧。”
115、 【 争破被儿没得盖】自己人相争没有好处,内讧对大家都 不利。明代《金瓶梅》:“争破卧单没的盖,狗咬尿泡空喜欢! 如今做湿亲家还好,到明日休要做了干亲家才难。”
116、 拖拉机转弯——卷土重来
117、 【卸担子】(惯)比喻解除所承担的责任。
118、 【债台】人们形容借钱多数额大且无力偿还为“债台高筑”。借债为什么用台来形容呢?这源自一段中国历史史实。战国时候,周王室日益衰微,名存实亡。末代天子周赧王软弱无能。虽然贵为天下之主,却不能左右各国诸侯,毫无实权。秦国却日益强盛,有觊觎天下之野心。周赧王十分恐慌,欲抗秦却力不从心。恰在这时,接到楚孝烈王联合各国一同出兵抗秦的倡议,便同意楚王的倡议,出兵抗秦。但是,国库早已空虚,军费一时难以筹措,周赧王只好硬着头皮向豪门富户商借,并且立下借据,写明战后加利偿还。然而,天子令下,响应起兵的只有楚国和燕国。拖了三个月,仍然不见别的诸侯派兵,只得偃旗息鼓,不了了之。这时候,借款给周王室的豪门富户纷纷要赧王还债。赧王拿不出钱来,不敢见他们,于是躲在一座僻静的高台上。这座台,后来就被称为“债台”。
119、 【 吃一行,怨一行】吃,指以之为生。对于从事的职业,总 觉得不好,老是埋怨。台湾梁实秋《雅舍散文二集》:“造出 ‘吃一行,恨一行’这句话的人,其用心可能是劝勉大家安分 守己,但是这句话也道出了无数人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120、 上钢琴课时,我总为手指不灵活而苦恼,老师和颜悦色地说:“别急,干什么事都要有个过程,弹琴同样是这个道理。手在钢琴上,只有学会了走,才会跳起来;只有学会了跳,才能跑起来;学会了跑,手指便会飞起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嘛!”(河南·焦作)
121、 【八十岁的老头学吹打——上气不接下气】(歇)吹打:用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演奏。形容人气力不支。
122、 【赶集走亲戚——顺便】(歇)赶集:到集市上去买卖货物。指乘做某事的方便做了另一件事。
123、 【不见兔子不撒鹰】认准目标,抓住时机采取行动。或说: 瞅准了兔子再放枪。浩然《艳阳天》:“我是不见兔子不撒 鹰;没个底码儿在手里,我就是找着李乡长,也不能锯开大 口儿呀!”
124、 【乱点鸳鸯谱】“乱点鸳鸯谱”比喻胡乱撮合姻缘。这句俗语源自明代冯梦龙话本小说集《醒世恒言》中的《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故事发生在北宋年间。杭州有一个叫刘秉义的人生有一儿一女,叫刘璞和慧娘,分别与孙寡妇女儿珠姨、裴九家儿子裴政订亲。此外,孙寡妇家还有一个儿子名叫孙润,是珠姨的孪生哥哥,也是自小便与徐家女儿文哥订亲。当时刘璞长到十六岁时,得了一场大病,久治不愈,刘家便想到要与孙寡妇女儿珠姨早日成亲来冲喜。孙寡妇得知刘璞病重在身,不愿把女儿嫁入刘家,于是便将儿子孙润扮为女装冒充妹妹嫁到刘家。成亲那天,刘家因刘璞不能起床,便让女儿慧娘代兄与“嫂子”孙润拜堂,还让女儿晚上陪新娘过夜。但这一陪就出了问题。男扮女装的孙润与前来陪夜的慧娘正值青春年少,独处一室后互相心生爱慕,顺理成章地发生了男女关系。事发后,双方都告到衙门,裴家告刘家悔婚,刘家告裴家诱奸。按当时的法律,悔婚和通奸都是犯罪行为,是要受处罚的。受理此案的杭州知府乔太守十分怜惜这些年轻人,一心想成全美事。经过权衡利弊,乔太守想出了一个最佳方案,在征得四家同意后,以杭州府的名义给三对年轻人重新做媒。刘家的儿子刘璞与孙寡妇的女儿珠姨重新拜堂成亲,慧娘因与孙润已行过拜堂仪式,认定他们的婚姻合法有效,为弥补裴家公子裴政的损失,将徐家女儿文哥介绍给裴政。三对新人即刻在公堂上拜堂。这样成就了三对情侣,一时被传为美谈。按当时的官情民俗,做到这一点已经难能可贵了。可作者冯梦龙却出错丫题目《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冤枉了乔太守。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寓意深刻的俗语——乱点鸳鸯谱,流传至今。
125、 程咬金的本事——只有三斧头的硬功夫
126、 【穷酸】也称“穷酸饿醋”,比喻生活贫苦还自命清高,多指满口“之乎者也”的穷书生。此典出自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与了一个富家,不枉了,却与了这穷酸饿醋。” 唐朝裴度少年时,家里十分贫穷,到了衣食不周、无以为生的地步。他的远房叔叔对他说:“裴度,你父母双亡后,你也不成器,不肯找点买卖营生做,每日只知道读书。我想你读的那些‘穷酸饿醋’,有什么好处?什么时候能够发迹呢!”裴度受了这番奚落,又羞又愤,想想实在活不下去,于是跑出去寻死。路上做了一件拾金不昧、帮人昭雪冤案救人一命的好事,再加上一位道士的鼓励,奋发求进,裴度真的成了唐朝一位有名的贤宰相。看来,只要奋发求进,“穷酸”是既不穷也不酸。怕就怕人穷志短。
127、 【地里选瓜,越选越差】选择时百般挑剔,最后反而选了一 个差的。地,也说:田。海外聂华苓《珊珊你在哪儿》:“谁叫 她年轻的时候田里选瓜,越选越差!到老了就乱抓了。她 那男人比她年轻二十岁,年轻二十岁呀!”
128、 【在外面舍块板,给家里丢扇门】(谚)丢:搁置,放。在外面施舍给别人一块板,就等于给自己家添上一扇安全门。指保护别人的家庭,自己的家庭也会得到保护。
129、 【穷寇勿追】(谚)指对走投无路的残兵败将,不可穷追,以免其死命反扑。 也作穷寇莫追。 穷寇不可深追。 穷兽勿逐,穷寇勿追。穷兽勿逐:对于被赶得无路可走的猛兽,不可再穷追。
130、 【一窝狐狸不嫌骚】释义:骚:同“臊”。狐狸有臊臭味,同一窝狐狸互不讨厌臊臭。比喻坏人和坏人混在一起,臭味相投。例句:“从表面上看来,他们父子们好像不能共事,其实是一窝狐狸不嫌骚,只要利害一致了,互相体谅着一点,还是可以合作的。”
131、 【烈火见真金】比喻经过考验,才能看出好的品质。相关 的:真金不怕火炼。马烽《刘胡兰传》:“不能枣子核桃一齐 数。通讯员里有的是硬骨头。张大爷说得对,烈火才见真 金哩!”
132、 举重场上比高低——斤斤计较
133、 露水盼阳光——活够了
134、 敬酒不吃吃罚酒——不识抬举
135、 【乡下狮子乡下跳】(谚)乡间的社火赛会舞狮子,也就只限于在乡间。指低俗的技艺,不可在高雅的场地表演。也指低层次的人物,不能冒充到高层次中。 也作乡里狮子乡里舞。 乡下狮子乡下调。 乡里狮子乡里滚。
136、 妈妈叫我把盆子拿到铺子里修,而我自己却把盆子补好了。妈妈风趣地说:“现在黄鼠狼能拉磨,驴子也不值钱了。”(四川·成都)
137、 【指着碟子说碟子,指着碗说碗】(惯)比喻就事论事,无关的不说。
138、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释义:黄盖:三国时东吴大将。《三国演义》故事:在赤壁之战中,为了火烧曹操的战船,黄盖主动向周瑜献了苦肉计,让周瑜打了他,然后向曹操诈降,瞒过曹操。比喻做样子给别人看。也比喻双方自愿,别人不必管。 “—个愿打,一个愿挨”又作“打的愿打,挨的愿挨”、“愿打愿挨”。例句:他们一伙,都是看透《三国志》的人。要我说,那一耳刮子,也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
139、 【半夜里不见了枪头子——攮到贼肚里】(歇)攮:用刀枪刺,谐“囔”(拼命地往嘴里塞食物)。本指枪头子刺到贼肚子里,转指东西被吃到贼肚子里。用于责骂人。
140、 【大旱三年,饿不死厨官】(谚)厨官:管理伙食的人。指即使连遭三年旱灾,发生大饥荒,也不会饿死做饭的厨师。泛指务的什么营生,就会在这方面得便宜沾光。 也作“荒旱三年,饿不死厨子”。
141、 清明前,奶奶拿着瓜种和豆种到菜地去种。奶奶一边种一边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河南·内乡)
142、 星期日下午,我在练大字。爸爸在一旁说:“要写好字必须注意方法:肚子前面放个斗,两条腿中间卧条狗,毛笔握紧,拉不出手。”(河南·许昌)
143、 【大写数字】汉字中本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数字,但因为字形简单,容易篡改,为了防止有人涂改账册,就必须用大写数字。那么,是谁发明了大写数字呢?目前最早可见的大写数字,出现在唐代石碑武则天的《岱岳观造像记》中。据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考据家顾炎武所著《金石文字记·岱岳观造像记》可知,《岱岳观造像记》是则天朝所树立的石碑,上面有大写数字。顾炎武考证说:“凡数字做壹、贰、叁、肆、伍、陆、漆、捌、玖等,皆武后所改及自制字。”考据大家顾炎武论断大写数字出自武则天当十分可信。这一论断,在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的《论行营状请勒魏博等四道兵马却守本界事》中得到证实:“况其军一月之费,计实钱贰拾漆捌万贯。”其中“贰、拾、漆、捌”都是大写数字。顾炎武说这个“漆”字,本应作“桼”,多的三点是后人妄自加凿的。武则天制定大写数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原来,武则天的初衷是为反贪建廉,在财务管理上进行技术防范,把记载钱粮数字的汉字改成了大写。这一改革,大写数字一直到今天还在使用。有人说,大写数字是朱元璋发明的,这显然是移花接木。唐碑有证在前,有人想把功加在朱元璋头上也是枉然。不过,明太祖朱元璋对大写数字也有贡献,他把“漆”变成了“柒”,把“陌”变成了“佰”,把“阡”变成了“仟”,也算是个完善者。
144、 【不遇盘根,谁别利器】(谚)盘根:树根盘绕。指不遇到盘根错节,谁能识别出斧子的锋利。比喻不遇到棘手难办的事,就显现不出英杰之材。
145、 扫把写字——大划(话)
146、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释义:善:做好。利:锋利,精良。器:器具,工具。工匠要做好活,必须事先把工具磨锋利。比喻要想做好工作,事先一定要把所用的工具准备好。例句:常言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见工具之利否,同工作效果是大有关系了。
147、 【笑脸聚得天边客】(谚)天边客:远方来的顾客。指商场中态度和善,笑容相迎,就能招徕各方的顾客。
148、 【拿斧的得柴禾,张网的得鱼虾】释义:比喻在哪方面出了力就会在哪方面得到收获。例句:反正学堂当局有本账:凡是为学堂立过功出过力的,都不会被漏掉。拿斧的得柴禾,张网的得鱼虾。
149、 【开船不等客】(谚)船按时起航,只有乘客及时赶来乘船,船不会延时等待乘客。比喻人做事要看准时机,不能错过。 也作“开船不等岸上人”。
150、 【打掉了牙齿往肚子里咽——有苦难言】(歇)指心里有隐痛,难以启齿。
151、 奶奶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很不满,说是普通老百姓办个事真难,不送礼办不成事,送礼又不知道该送给谁,真是“拿着猪头,摸不着庙门”。(河南·荥阳)
152、 宋瓷花瓶——古瓷(词)
153、 一道数学题,姐姐讲了几遍,我还是不明白。看姐姐焦急的神态,我自嘲道:“好鼓一打就响,好灯一拨就亮。我呀,可能太笨了。”(河北·故城)
154、 一天早上,妈妈的胃有点疼,我知道后急忙替妈妈找来药。妈妈笑着说:“还是闺女好,闺女是娘的贴心小棉袄。”(河南·商丘)
155、 【交白卷】(惯)1指考生在考场上什么也没答上来就交了卷子。2指回答不出别人的提问,或任务没完成。 也作“缴白卷”。
156、 冷水泡牛皮——越泡越韧
157、 邻居二婶花钱大手大脚的,只要一有钱,就买吃的,置穿的。妈妈好心劝她说:“兴家好比针挑土,败家就像水冲沙。你还是节省点好!”(河南·新蔡)
158、 【不读哪家书,不识哪家字】没有学习过,不知道情况。李 准《李双双》:“这里面有个原因,不读哪家书不识哪家字。 现在兴的这号洋码字,我就不会写。”
159、 【怨废亲,怒废礼】(谚)怨恨时会不给亲友留情面,发怒时顾不得仪表礼节。指怨怒时会因一时感情冲动而失去应有的理智。
160、 小叔看我每次订本子都找他要钉,就说:“你真是吃惯了嘴,跑惯了腿。这条路,看来是让你跑顺了。”(河北·承德)
161、 【城隍庙里的菩萨——人造的】(歇)造:本指塑造,转指捏造、编造。指某些话语或事情是人编造出来的。
162、 【掉下个树叶也怕砸死】释义:形容胆小怕事。例句:“不行!谁都像你这样胆小,掉下个树叶也怕砸死你!”
163、 邻居有一个小孩不知为什么在骂他的奶奶,只听奶奶说:“你真是胆大的老鼠敢咬猫。”(河南·焦作)
164、 爸爸在村里当干部。有一天,有个青年人到我家送烟酒,被爸爸婉言谢绝了。小青年走后,爷爷说:“自古是狗不咬拉屎的,官不打送礼的,现在这送礼的也找错门了。”(山东·昌乐)
165、 金弹打麻雀——不惜代价;得不偿失;因小失大
166、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比喻强者相斗,终有一方失败。明 代《三国演义》:“今两虎相斗,必有一伤,须误了我大事。吾 与你二人劝解,休得再论。”
167、 【同心结】“同心结”是青年男女的定情之物,意为永结同心。那么,“同心结”源于何时呢? “同心结”源于《诗源》里的一个故事:文胄与相邻的女子姜氏相爱,文胄送给姜氏一枚百炼水晶针,作为定情的信物。姜氏打开箱子,用双针穿上连理线,织成同心结回赠文胄。缕缕丝线织进无限情思,从此“同心结”成为男女定情的最好信物。“同心结”是用两股彩绳或彩带,绾成连环回文样式再抽紧而成,因其形态是两股彩绳交相盘于“结”的中心,代表着男女爱情的心心相印,而被看做“永结同心”之意。 “同心结”有真实记载的首见于南北朝。南齐歌妓苏小小作《西陵歌》说到了“同心结”:“妾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南朝梁武帝在《有所思》诗中也有“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的记述,可见,从歌妓到最高统治者,都知道这种表示爱情的信物了。如今,男女青年仍旧对“同心结”情由所钟,一旦成为定情之物,则永久珍藏,以作纪念。现代人还把它作为一种装饰品带在身上,作为束发的带饰、腰带的结饰、身上的佩饰,此形影不离。
168、 【结婚】“结婚”的由来,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民俗说。早在原始社会,人类没有固定的婚姻,每当黄昏,便自由结合择偶而居,这种婚俗,至今还有保留,如云南省的摩梭人现在还实行走婚。所以,汉民族把最早的“黄昏夫妻”称之为“结昏”。随着一夫一妻制的实行,语言学家便把曾经标志混乱婚姻的“结昏”改为“结婚”。“婚”字的衍变,是混乱婚姻向文明婚姻过渡的见证。另一种说法是阴阳说。《礼记·昏义》孔颖达疏说:“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名焉。必以昏者,取其阴来阳往之义。”这就是说,把婚礼安排在昏时进行,是取其阴来阳往的意思。“阴来阳往”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白天即将过去,夜晚即将来临,阴阳交替之时,即是黄昏。另一层意思是,新郎在白天去亲迎新娘,新娘在临近夜晚时来到夫家。这种自然的阴阳和人事的阴阳相结合,正好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古人看来,一切人事都要合乎天意,婚礼这一重要礼仪更不能例外。以人的阴来阳往和天的阴来阳往相配合,这种婚礼就合乎天意,婚姻就会获得美满幸福,同时也会给通婚的两个家族带来福泽。所以婚礼必须在昏时举行。这是“结婚”一词的原意,现在结婚仪式不据泥于黄昏,“吉时”在中午居多。
169、 【财帛动入心】(谚)财帛:钱财(古时以布帛为货币)。谓钱财能打动人的心。
170、 【借你口中言,传我心内事】(惯)指借别人的口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也作“借你口中言,传我腹中事”。
171、 东街的皮五好吃懒做,整天东游西逛,喜欢说大话。他见左邻右舍陆续地建起了楼房,就对朋友夸口说:“我也要建楼房了。”这句话正好被他老婆听见了。他老婆白了他一眼说:“家有黄金外有秤,左右邻居天天称。你有多少别人还能不知道?可别再夸口说大话了。”(江苏·南莫)
172、 【花圈】当有人去世时,吊丧的人一般送个大花圈表示哀悼。在我国古代,丧葬仪式以搭灵堂为主,四周饰以白布,并扎纸人、纸马来烧,另外还要打幡,撒纸钱等,并没有送花圈的习俗。那么,花圈是怎么来的呢?花圈的发源地据说是在希腊,最初并不是为丧礼专用的。古希腊把花圈称为“斯吉芳诺思”,是装饰神像的圣物。按照基督教的传说,一个人临死时带上花圈,安琪儿(即天使)就会把他的灵魂带到天堂。在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法律——《十二铜表法》中《神圣法》中第七条说:“假如有人或者亲身,或者由于自己的马或奴隶在竞赛中获胜而得到花圈,那么在他死时,无论在他家里或在战场,都不禁止把花圈置于死者身上。同样,也允许他的亲属带花圈参加葬礼。” 原来,花圈是在竞赛中获得的奖赏物,由于生前本人或者马、奴隶获得了这样的奖赏,死者有资格把花圈带到天堂。现在人们为死者送花圈,仍然属于给死者赠送的“葬礼”之类。这种习俗已被东、西方共同接受了。
173、 【前人撒土迷了后人的眼】(惯)比喻含糊了事。
174、 【生疮不晓得化脓,放屁不晓得脸红】(惯)斥责人不知羞耻或不懂道理。
175、 【沾手三分肥】(惯)比喻凡有钱物经手,都要从中捞取一部分私自享用。
176、 【一窝狐狸不嫌骚】(谚)骚:同“臊”,臊臭气味。同窝的狐狸,谁也不嫌谁臊臭。比喻坏人与坏人臭味相投,互不嫌弃。
177、 【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谚)遇合:碰到好官运。卖力耕作,不如逢个好年景;善于做官,不如碰个好官运。旧指依照常规努力,比不上有个好运气。
178、 【鸡肠兔儿胆】(惯)形容人气量狭窄,胆子很小。
179、 草人过河——漂浮不定
180、 中午放学回家,我问妈妈吃啥饭,妈妈说:“炖猪骨头。”我一听,不高兴地说:“猪骨头有啥好吃?”妈妈笑了说:“猪的骨头羊的髓,吃过死都不后悔。”(陕西·横山)
181、 【阎王不嫌鬼瘦】(谚)鬼再瘦,阎王也不会可怜,不会放过。比喻压迫者与剥削者,对劳苦大众的压迫与剥削,从来都是残酷无情的。 也作阎王不嫌小鬼瘦。 阎王顾不得鬼瘦。
182、 弟弟的成绩刚刚好了一些,便有些骄傲,妈妈生气地说:“你太骄傲了,得了些颜色,就开起染房来了。比起人家第一名,你还差得远呢!”(安徽·阜南)
183、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谚)不经受彻骨般的严寒,就不会有梅花开放的扑鼻清香。比喻人只有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取得出类拔萃的功绩。 也作“若无三冬霜雪侵,难有梅花放清香”。
184、 【 好酒说不酸,酸酒说不甜】谓不怕议论,议论改变不了事 实。韩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网》:“人嘴两张皮,任他们说去 呗!好酒,说不酸;酸酒,说不甜。” 回炉烧饼不香谓不新鲜,失去原有的特点、优点。《小 说季刊》(1981,4):“回炉烧饼不香,这可不是又香又酥能吃 的烧饼,而是菱洲圩村上的碎嘴姑姑、婶婶们对谈崩了的亲 事又合好的比方。”
185、 鸭子听雷——不知所云;茫然不懂
186、 【缚虎容易放虎难】见“伏虎容易纵虎难”。
187、 【烧香望和尚——一事两勾当】(歇)旧时作风不好的女子去寺庙,既烧了香又看望了相好的和尚。转指一举两得。
188、 【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泛指人的生育、养老、医疗、殡葬等各种生活现象;也指人的一生从生到死的过程。是谁把生、老、病、死放在一块去说,并且形成了新的含义,源出有二。说法一。源于北宋时一些福利设施与学校相邻的巧合。北宋崇宁年间,朝廷有旨,令州县置居养院(即养老院)以存老者,按济坊(疗养院)以养病者,漏泽园(殡葬所)以葬死者。看来,宋代的社会保障机构比较健全,比较重视社会保障工作。而当时的吴江,邑小地狭,遂于县学(小学)之东的空地,依次设置。当时众多的小孺子们在学,又与居养院、按济坊、漏泽园相为毗邻,故有“生、老、病、死”之说。说来也真巧,还真是一条龙服务。说法二。源于佛家用语。佛家称生老病死为“四苦”。《涅磐径》日:“八相为苦,所谓生苦、老苦、痛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
189、 【大姑娘裁尿布——闲时做下忙时用】见“小大姐儿裁褯子——闲时置下忙时用”。
190、 【饶你奸似鬼,吃了洗脚水】(谚)饶:尽管。任凭你怎样奸猾,还是把人家的洗脚水当汤喝了。指阴谋计划得再好,或人再精明,也难免上当受骗。 也作饶你奸似鬼,也吃老娘洗脚水。 由你奸似鬼,也吃洗脚水。 随你奸似鬼,也吃洗脚水。
191、 穿鞋没有底——破鞋
192、 近厨得食,近民得力。
193、 写字不在行——出格
194、 龙头怎么摆.龙尾怎么甩。
195、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意即一言为定,说话算话。君子,也 说:好汉。老舍《四世同堂》:“你什么时候愿意来,那间小屋 总是你的!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196、 【顺竿儿爬】(惯)比喻顺着别人的意思说话、行事。 也作顺杆子往上爬。 顺梯子往上爬。
197、 木鱼命——辈子挨打
198、 裹脚老太婆的脚趾头——窝囊一辈子
199、 【摇钱树】有道是栽树莫过于摇钱树,事实上不可能有这种树,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奢望。然而,在出土文物中确实存在着精美绝伦的“摇钱树”。 1985年初,四川省三台县灵兴镇出土了一棵东汉时期的摇钱树,青铜质,高188厘米。整棵摇钱树以马猴图为主,飞燕、鹿、玄武等祥鸟瑞兽作为陪衬,朱雀(古代代表太阳)立于摇钱树顶端,足下有云状枝叶,整棵树上挂满了铜钱。 1990年,四川省绵阳市何家山二号墓也出土了一棵摇钱树,通高198厘米,整体由基座、树干、树冠等29种部件衔接扣挂而成。基座为红陶质,树以青铜浇铸,树冠多达七层,顶层饰有凤鸟;二层树干与叶合为一体,装饰有西王母、大力士等图案;下部四层插接24片枝叶,分别向四方层叠伸出,饰有龙首、朱雀、大象、鹿、犬及成串的青铜钱币,密密匝匝,繁芜丰茸,散发着诱人的灵光宝气。摇钱树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宝树,这个传说是怎么来的呢?传统剧目《天缘配》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玉皇大帝之女张四姐思凡下界,与穷书生崔文瑞成婚,四姐用摇钱树(又名元宝树)使崔家迅速致富,引起王姓地主眼红,诬告崔文瑞为盗,被官府捉进大牢。四姐愤而劫狱救夫,与玉帝派来的哪吒、孙悟空展开大战,由于寡不敌众,被强行收走了摇钱树。后经仙女六姊妹耐心劝说,四姐与丈夫同回天界,成了夫妻神仙,诸事不用发愁。出土实物和传说故事都有了,那么,史料有记载吗?陈寿《三国志》卷十一《邴原传》注:“尝行而得遗钱,拾以系树枝,此钱既不见取,而系钱者愈多。问其故,答者谓之神树。”这种神树在我国的西南、西北地区都曾出土,可见,至少在东汉时代以摇钱树祈福十分流行。可见,拜金主义源远流长,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重新泛滥。
200、 【刘寄奴】“刘寄奴”是一味中草药,它是用人名命名中草药的级别最高的人。 “刘寄奴”本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传说刘寄奴小时上山砍柴,见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负伤逃蹿。第二天他又上山,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捣药声,即随声寻去,只见草丛中有几个青衣童子捣药,便上前问道:“你们在这里为谁捣药?治什么病呢?”童子说:“我王被寄奴射伤,故遣我们来采药,捣烂敷在患处就好了。”寄奴一听,便大吼道:“我就是刘寄奴,专来捉拿你们。”童子们吓得弃药逃跑,寄奴便将其草药和臼内捣成的药浆一并拿回,用此药为人疗伤,颇有奇效。后来,刘寄奴领兵打仗,凡遇到枪箭所伤之处,便把此药捣碎,敷在伤口,很快愈合,甚为灵验。但士兵都不知道叫什么药,只知道是刘寄奴射蛇得来的神仙药革,于是就把它叫“刘寄奴”。这是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药,一直流传到现在。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微信歇后语经典心情歇后语大全唯美:http://www.yisoumao.com/renzhijuexing/2046.html
推荐文章
09-04
1 经典歇后语唯美歇后语09-04
2 经典歇后语大全爆笑09-14
3 情感语录大全:揭示情感奥秘的感悟语录09-14
4 情感语录大全:情感波澜的温暖智慧语录09-04
5 生活感悟歇后语经典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