乎一天一个价。想要找一处交通便利、租金又适当的厂房越来越难了。这一天,李嘉诚又出去寻找了几家,不是价格太高,就是面积或位置不合适。
李嘉诚和公司高层人员进行了一次深入探讨。他们决定先将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出售,聚集资金投资地产。消息放出去不久,一家美国财团有意购买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经过一番协商后,美国财团以300万港元购得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对这个结果李嘉诚十分满意,他高兴地说:“在我看来它的价值不过100万港元。”李嘉诚就此有了一笔可观的资金,可以使他在地产界大显身手了。
在出售长江工业有限公司以后,李嘉诚便开始细致深入地考察研究香港各区的地产发展状况。虽然房地产业对于李嘉诚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但李嘉诚认为所有做生意的道理都是相通的——那就是要诚信、勤奋、坚持。经过详细的考察,李嘉诚最终选中了北角和香港岛东北角这两个区域。买下地皮后,李嘉诚便马不停蹄地开始构建他梦想中的大厦。
1958年,他在繁华的工业区北角兴建了一幢12层高的工业大厦。1960年香港岛东北角的大厦也开始动工。两座大厦的总面积可达1.08万平方米。李嘉诚望着拔地而起的工业大厦,激动不已。这两座大厦标志着他在地产业已经稳稳地迈出了第一步。 当时,地产业预售楼花(即现在的期房)非常风行。因为卖楼花可以弥补地产商资金不足的问题,并大大降低他们所承担的风险。但一向沉稳谨慎的李嘉诚却不赞成这种做法。他虽然看好房地产业发展的前景,但他还是始终坚持谨慎、稳定发展的方针。所以,李嘉诚拒绝走预售楼花的捷径。李嘉诚认为,楼花虽然降低了地产商的风险,却加大了普通买房者的风险。因为客户看不到现实中的房子,在对房子格局、质量都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就花钱定下来了。李嘉诚一再坚持要先把房子建成,并让客户看到真实的房子以后,再由他们自己决定买与不买。 1954年,香港地产建设商会会长霍英东买下了一块地皮,他不急于开工建设,而是开始预售楼盘。在得到一定的预付款后,才投入建设。霍英东认为这样用买家的钱建房,地产商的风险就降低了。地产商还可以利用地皮到银行贷款,为下一步的投资作足准备。“这可真是一箭双雕、一举两得的好主意。"霍英东曾很自豪地说。 这种能够迅速获利又降低了开发商的风险的投资方式很快受到其他地产商的青睐。他们纷纷效仿霍英东的这种超前获利方式。李嘉诚初涉地产业,对这种销售方式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他发现客户只要能支付楼价的一成,就可以向银行申请按揭贷款。银行人员对买房人的经济状况进行调查、确定客户有能力偿还银行贷款时会替买房人向地产商支付未付的金额。这个过程中,银行承担的风险比买房人还要大。 在很多地产商为这种能提前收回资金的销售方式而兴奋时,李嘉诚却保持着异常冷静的头脑。他认为过分依赖银行隐患很大。银行承担了买房人的风险,而地产商的利益又与银行紧密相关,因此地产商的兴衰会直接影响银行的发展。他们中有一方出现问题就会发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所以,李嘉诚坚决不跟那些所谓的行家一起追捧这种“一箭双雕”的做法,而是对地产业进行详细严密的分析调查,力求寻找出一种更加完善保险的销售方式。 经过一番缜密的市场调查以后,李嘉诚决定走出租物业这条路。他认为出租物业虽然不像预售楼花那样能在短期内大获其利,但这样做却可以保证稳定的收益。这是一种长期投资,无论市场怎么动荡,政策如何改变,都不会受太大的影响。李嘉诚还了解到,香港最大的地产公司——英资置地公司,就是通过出租物业来获得收益的,并因此从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一跃而成为香港最大的地产商。李嘉诚决定无论资金多紧张也不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更不会通过预 李嘉诚为人处世经商成功之道. 售楼花筹集资金。李嘉诚宁可少建或不建楼盘,也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香港的发展情形正如他所料,楼价、租金都在不断攀升。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959年至1980年,香港的工业用地、商业写字楼和住宅用地的价格每平方米分别涨了280.8倍、73.5倍、 82.2倍。李嘉诚是获利最多的地产商之一。楼盘价位依然在飙升,这个时候李嘉诚所拥有的物业储备已经超过香港所有的地产商,一举成为香港最大的地主。但当时还是有许多商界人土认为李嘉诚的经商理念太过保守,不会有太大的收益,李嘉诚却不以为然。 不久,潮籍银行家廖宝珊的遭遇充分证明了李嘉诚的做法才是更经得起考验的。1961年6月,银行家廖宝珊所掌控的廖创兴银行发生了严重的挤提风潮。这是1948年自创行以来遭受的最严峻的一次考验。香港两万多市民蜂拥而至,要求提取现金。廖宝珊竭力保持着冷静,努力平息着这场风潮。一个星期以后,挤提风潮才得以平息。然而,心力交瘁的廖宝珊却因打击过大,不幸得了脑出血离开了人世。潮州又少了一位成功的商人。 这次挤提风潮在香港商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对廖宝珊的不幸遭遇,刚涉足地产不久的李嘉诚深感惋惜。这也恰恰证明了李嘉诚先前的判断是正确的——预售楼花的方式会给银行和地产商带来很大风险。然而,廖创兴银行有限公司所遭遇的这次风暴并没有让那些疯狂的地产商和银行家醒悟,他们一致认为挤提风潮只是一次意外。然而,李嘉诚却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预售楼花的销售模式只是一种投机行为。李嘉诚始终坚持长期投资、稳定发展的原则。 20世纪60年代初,香港曾因地产业的过度繁荣,发生过很多起挤提事件,所以在1962年,港英当局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这类事情的发生,起草并颁布了修改后的建筑条例。条例规定:香港政府将涉足经济的发展,垄断土地经营。土地必须经过政府拍卖后才可以使用和转让,遵循"价高者得"的原则。此条例于1966年正式实施。 当时这个消息一经公开,那些拥有地皮的企业便快速地行动起来。它们为了避免吃亏,也为了在这期间从中多捞一点儿,都企图赶在1966年之前建房。此时,银行也很积极地参与房地产的投资,不断地放宽建房贷款的限额。香港的地产市场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第一次投资热,炒地、炒房风空前盛行。很多职业炒家也应运而生,他们面对地价、楼价日益增高的畸形旺市,不禁暗暗自喜,企图以小搏大,趁机狠捞一笔。 这些人大多采取短期投资的方式。例如,他们手中只有一百万元的资金,但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做三百万元的生意,那两百万的空缺则用手中的地皮、楼盘等向银行贷款。这种方式的风险和收益都是很大的。如果成功,那么这些炒家就会在短时间内赚取上百万元,收益率非常可观;如果失败,或是出现什么意外,这些投机者就会血本无归。即便这样,还是有很多人义无反顾地进行这种投机性的投资。很多地产商、银行家和炒金、炒股的黄牛党都是在这一时期纷纷涉足地产界的。 面对这股风起云涌的炒地风,李嘉诚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认为,买空卖空是做生意最大的忌讳,就如同投机股市一样,"一夜暴富"的背后往往是"一朝破产"。李嘉诚绝对不会拿自己辛苦打拼来的家当和前途作为赌注,将其押在运气上。所以,当别人都在投机钻营、赚取大把利润的时候,李嘉诚从不眼热,而是冷静地做一位旁观者。他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长期投资者。当别人忙着追求短期利益的时候,李嘉诚却步步为营,小心谨慎地开展着自己的事业。这期间,他的很多项目都是靠自筹资金完成的,他一直拒绝过分依赖银行的贷款。这一时期,塑胶厂经营状况良好,赢利不断;而地产业务更是蒸蒸日上,随着新厂房的不断竣工出租,利润也如滚雪球似的不断增加。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李嘉诚为人处世经商成功之道34:http://www.yisoumao.com/meirongmeiti/3926.html
推荐文章
09-03
1 高级座右铭经典09-03
2 经典2021座右铭09-09
3 什么和什么7字网名好听09-14
4 情感语录大全:情感的绚烂情感火花集09-04
5 策略营销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