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让孩子置身于一个适合成人存在的环境,比如:我们不想把那些易碎品从一个刚蹒跚学步的孩子手边拿开,但如果东西被打碎了,我们便会怒不可遏。不久前,我看到一个父亲在看足球赛时,打了他两岁的孩子一个耳光,原因是孩子站在他的座位上,向前排的人扔爆米花。其实这位父亲应该意识到,实际上是他自己导演了这种行为的上演。不管怎么说,如果让这位父亲出席一天会议,被迫让他坐在比他高出两倍的人们的身后,聆听一个他丝毫没有兴趣的话题,他还会听得津津有味吗?不会的,身为成年人一样还是用发脾气的冲动,更何况一个孩子了。
要事先考虑到孩子在什么时间可能感到厌烦,或容易发脾气,傍晚常常是情绪低落,精力下降的时期,这时父母和孩子都比较容易冲动。为了帮助孩子应付环境,你可以准备一份有益健康的快餐,建议做些安静的活动,对优良行为给予鼓励,如果你的孩子们在一起玩不了几分钟就会闹矛盾,那就不要强迫他们在一起玩。
要尊重孩子的独处心理,如果几个孩子合住一个卧室,那就用东西隔开,给孩子每人一只抽屉或一个柜子,让他们存放他们特别心爱的东西。在旅游之前让孩子们献计献策,提出一些打破旅途单调的主意,带上玩具和录音机,做些视觉的或是文字的游戏,这样可以把乏味的乘车变得饶有兴趣,拿出地图,让孩子们帮着找出沿途的里程碑,这样孩子们会觉得他们在领路,会感到兴奋和自豪。
一个小孩子的的家长跟我讲:“哎呀,我的这个孩子太捣蛋了,我的派克笔他都拿来撞。”我说:你怎么问这么无聊的问题,谁让你把派克笔放那里啊?他说:“我平常就放在办公桌了。”“你不知道你的孩子会走路了?”“那我没有想到。”孩子重要,还是派克笔重要?因为一个小孩子他没办法鉴别这只笔是一块钱的,还是一千块钱的。他一看两个都很好玩,就拿着往桌子上捣。因此,这个时候是家长提供了制造问题的环境。 不要给孩子提供制造问题的环境。还有些家长就做的更不好,她把钱随处乱放,抽屉里都是钱,孩子放学回家一看,“呀,都是钱!”,孩子会说:“妈妈,我想吃冰淇淋。”“不让吃,昨天才吃过!”一会儿,孩子看妈妈不在,去偷钱。时间长了,老是丢钱,家长就会问孩子拿钱了没,孩子肯定说“我没有”。家长就躲在门后面,哪一天就发现孩子去偷钱,上来就捉住:“你就是个小偷!还说不是你拿了?!我看这半个月丢钱,全是你偷的!你说你是不是个贼,你说!”孩子从小就得出个结论:我爱偷钱,我长大可能成贼!这些家长的做法实际上很弱智,很恶毒,他们故意制造了犯罪的环境,让孩子去做。 因此,教育子女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那么怎么才能让孩子没有问题呢?在这篇文章里还说到更细的一些问题,如果你家里有几个孩子,应该给每个孩子一个抽屉、一张床,让每个孩子都有独立的东西。如果你的抽屉和孩子的抽屉是共用的,你就会嫌孩子乱,会嫌孩子翻你的东西,这样的话就不好。如果有两个孩子,他们的东西放在一起,他们就会打架。最好的办法就是给每个孩子一个,孩子的东西愿意怎么放,你可以指导他,至于怎么放,那是他自己的事情,孩子之间也不会产生冲突。这些细节是我们有些家长压根没有动过心思的。 很多人,在工作的时候,在谈感情的时候,在挣钱的时候,都会去想,都做了一些准备,下了功夫,但他们在教育子女时压根没有仔细想。 再高一点儿层次的就是要有预见性了。比如,孩子们总是要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有自己的愿望,想让他们不出乱子,不如让他们提前说出来。像一块儿出去旅游,一个小孩说:我要去爬墙。一个说:我要去跳水。这个小孩说:我要去看花。这就麻烦了,不如提前说:这一次咱们去旅游,你们说我们要去干什么呢?让他们先说出来,这是他们定的方案,到时候就按着他们的方案执行,他们就不再争了。孩子没有预见性,看见水就说水,看见墙就说墙,你觉得孩子真乱,不如提前想到。 按我的说法就是:一定要玩住孩子!不能让孩子把你玩住。 家有女儿,烧掉《红楼梦》(1) 很久以前,有一座城市,从它的中心街区向左数,住着十二户人家,向右数也住着十二户人家。左右十二家各有十二个姑娘,中间一家住在核心位置。可是,左边的十二个姑娘过得都很悲惨,死的死、伤的伤、有病的有病、被掳走的被掳走、被遗弃的被遗弃……没有一个过得好;而右边十二家却很幸福,生活美满、妻贤子孝、夫妻和睦。中间这一家的父母会让孩子跟左边十二家多接触,还是跟右边十二家多接触呢? 比如:把一个例假正常的女孩子,放在五个例假不正常的女孩子中间,一般而言,三个月以后,这个女孩子的例假也会变得不正常了;但是把一个不例假正常的女孩子,放在五个例假正常的女孩子中间,她的例假照样是正常的。假如让一个孩子经常和一些过得很悲惨、不成功的人在一起生活,这个孩子很有可能变得和他们一样,不被影响的概率非常小。 《大河文摘报》曾经刊载过这样一篇文章:要想算算你的收入,就把身边最近、或者你第一反应能想到的5个人写下来,把他们的收入平均一下,你的收入就会在他们的平均值左右。“科学”有三个要素,第二是可重复性,第三是有量化标准,第一要素——就是要有普遍意义。对于不普遍的事物,它们属于“自然概率”。比如:有一个癌症病人,被判断为肺癌,同时被判断为癌症的可能有100个。其中95个去世了,有5个好了,这5个是同样的医疗条件、同样的生活环境,他们不是被医治好的,而是自愈率。因此,任何事情都有5%的例外。 60%到70%情况下,母亲可以决定孩子的一生。我们最大限度地让孩子向良性方向发展,就有更大的几率让孩子生活幸福。如果家长自身或在出发点上,就让孩子与不幸结合、被不幸文化感动,会在最大程度上让孩子受害。每个有爱心、爱孩子的人,只能让孩子跟右边的十二家接触。 假如一个母亲非要让她的孩子跟左边十二个不幸的孩子接触,非要让女儿跟这12个死的死、残的残、离异的离异……的接触,这个母亲怎么了?不会有哪个母亲真的这么做,但是我们现在有一种这样的文化——《红楼梦》,全国人民都在看,许多母亲正在让她们的女儿浸在不幸中。原因是红楼梦写得很真切、文笔好、艺术水准高、感人至深。 太多的人是以这个事情“真”与“不真”,或者这个事情能不能打动我作为判断标准。这种观念是根深蒂固的。 曾经,有一位男士愤愤不平:“我过去真的把这个事情是不是‘真的’作为判断标准,如果这个事情是真的,你有什么资格跟我争?我在单位混得不好,就是因为我爱较真儿。有一个同事跟我说:‘老张,小李骂你。’我说不会吧,我们俩关系很好啊。他说:‘就是因为你们俩关系好,他对你了解多,才骂你。’‘骂我什么?’‘哎呀,说不出口。’‘那我得去找他!’我找到小李,非要问。小李当着众人的面不好意思说:‘哎呀,算了算了。我当时喝了点儿酒,没说什么。’‘不行,我有证人,你来给我作证。’小李结结巴巴说:‘我……当时确实骂你了,我说……你这种人就是……没良知……龟孙不如。’”全公司的人都在周围,所有人都知道了“老张龟孙不如”,本来就是一两个人知道,这下大家都知道了。他说:“我当时就觉得我一定得弄清楚这件事,这件事是真的。现在,我才知道,办任何事、花任何精力以前都要考虑:这件事情会不会给自己带来成功健康幸福,如果不会,‘真的’也与我无关。” 如果努力会带来灾难,会伤害到你的自尊、荣耀、财产,何必要努力呢?这个人开始接受了我的观点。心理学研究强调不要以“真”与否来判断事物,一定要以你做的事情能否带来“成功、健康、幸福”为标准。 如果人把80%的精力用到某件事情上,你可能也就是获得40%的收益;如果你把80%的精力都用在追求“真”,而“真”有80%都是伤害你的部分,你成功的几率就很低,不可能达到想要的结果。 如何判断我们接触的环境和人,是否对我们有帮助?其实很简单。你接触的人,首先看成功与否、健康与否、他活得好不好。不可能你所接触的人表面很成功、很健康、活得也很好,而内心是极度恶劣的。人可能一时装成这样,但如果一个人,二三十年都很成功、很健康、很幸福,而内心很恶劣,这是不合理的。 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他曾经有一部惊世骇俗之著《安娜》,写两个家庭之间的纠葛。这部小说写了十年,全书写完还没有开头,十年之后才想到这个开头,为了这句话,他整整思索了十年,这句话就是: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所有幸福的、正常的,都是很相似的;而例外的东西,往往不是“正”和“常”的东西,它们和幸福离得比较远。我们中华民族幸福的文明在汉、唐、宋、元,那时候,中国人受《四书》、《五经》、仁义礼智信的影响。现在颂扬读经,我很赞成?倡导和谐,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发达时候的理想。后来提到“斗”,《红楼梦》里讲到的就是斗,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主人公林黛玉是个勾心斗角、小心眼的人,父母在教育过程中要鄙视、摒弃这些不幸的东西。孩子周围的人们都幸福了,孩子自然会成为幸福的人! 朱镕基总理曾经说过:“天灾80%是人祸”。不要以为天灾是自然给我们的,中国发展提出来要环保。当成人认为自然灾害就是自然灾害的时候,就会充满了仇恨、充满了对立,你的孩子们受此渲染时时会感觉大自然对自己不公。当我们都让别人过得幸福的时候,灾难就会减少。因此,不要强调灾难和灾害,而要强调怎么样走到幸福里面去。我们的一个文化工程就是远离灾难,不要哪儿有地震你就往哪儿跑、哪儿有水灾你就往哪儿跑、哪儿有十二个悲惨的女子你就往哪儿跑。应该是哪里有阳光、哪里有金钱、哪里有生活幸福、哪里有爱、哪里有成功,你往哪里跑。大家都往那儿跑的时候,就不需要援助了。 现在大家就要摒弃《红楼梦》,我所说的十二个女孩子,就是《红楼梦》里的“十二钗”,死的死、残的残、被掳走的被掳走、被强暴的被强暴、病死的病死……没一个过得好的,假如你的女儿被《红楼梦》感动、被这十二个女子感动,像她们那样去学习、去工作、去行为方式,她将来能过得好吗? 实际上,中国真正的四大名著是《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我们应该让孩子进入辉煌灿烂的状态,不要让他们再接触悲剧的生活,即使那些很感人、即使那些千真万确。 许多人可能第一次意识到:看《红楼梦》是和十二个不幸的女孩子在一起。中国的女孩子读《红楼梦》,记得最多的是《葬花吟》,凄凄惨惨、悲悲凉凉,林黛玉就是这样的典型。比如,宝玉去找黛玉妹妹,“哎呀,妹妹,今天咱们一起去茶社吃茶吧?”黛玉问:“宝玉啊,你今天早上是不是第一个来请我的?”宝玉说:“我刚才路过宝钗那里,跟她也说了。”黛玉的眼泪“唰”就下来了:“你看,我就知道你不会第一个来请我!”后来,宝玉学乖了,第二天不找别人,直接来黛玉这里。“春天来了,妹妹咱们一起去欣赏春天的美景吧?”黛玉也调查过,今天确实是第一个来找她的,就一起出来了。走着走着,看见柳树枝头站着一只羽毛美丽的小鸟,宝玉说:“你看那只小鸟多漂亮!”黛玉蛾眉微蹙,神色黯然:“可是怎么只有一只啊?多孤单……”林黛玉在任何时候都表现出悲剧思维、悲剧性人格,她影响了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多愁善感的人,让他们永远生活在痛苦之中。我们现在的四大名著,都是明清时候产生的,那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弱的国家,也是中国人最孱弱的时期。要看繁盛的人、强盛的文化,不要接触这些愚昧、凄惨、悲凉的文化,尤其是孩子,它会让人们产生一种悲剧的人格。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调整环境对孩子的影响:http://www.yisoumao.com/lishijingdian/4011.html
推荐文章
09-14
1 “专业造句汇编大全平台库集,成就语言卓越品质集库”09-04
2 大巧若拙:做波段恰如甜蜜陷阱09-06
3 说服上司的6种技巧和3条建议09-04
4 经典歇后语真实点的短篇09-04
5 从功臣到肉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