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会以每股12港元的价格收购置地剩余的25.3%的股票。我相信,到时候置地的大部分股东也会接受我们的提议的。”
“哼,你以为这样就能吓倒我们了?如果你们敢那样做,我们也不会心慈手软,但前提是你们不怕失去已经持有的股权。置地的情况与当初九龙仓的情况有着本质的区别,更不像港灯集团那样不堪一击,如果你们依然一意孤行的话,我们乐意让你们见识一下怡和集团的厉害!"包伟士四两拨千斤地再次亮出了手中的王牌,不甘示弱地反击道。经过反复的较量,最终双方都作出了一定让步。由于整个证券交易市场充斥着各种收购消息,置地公司的股票价格一直处于持续下跌的状态,因而1988年5月6日证券交易所决定暂时停止怡和控股、怡和策略和置地股票的交易请求。与此同时,怡和策略以每股8.95港元的价格全面回购长江实业集团、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新世纪发展有限公司、香港中信集团手中所持有的置地的股权,占置地公司总股
权的8.2%,其市场价值为18.34亿港元。
这样一来,怡和集团手中总共持有的置地公司的股权由原来的25%上升到了33%,凯瑟克家族对置地的控股权也就更加稳固了。除此之外,怡和集团还附加了一条规定,即以长江实业为代表的所有华商集团在7年内,不能再收购怡和系旗下所有子公司的股权,不能买进怡和所发行的一些象征性股权,这也充分地体现了怡和集团的"老谋深算"。 许多原本一直对李嘉诚所率领的华商大军抱有希望的人都对这场置地收购战役的结果倍感失望。各大媒体记者也都在文章中对此发表了评价,某家华人杂志社的版面头条称之为“一次失败的计划",甚至有英国记者认为是“华南虎的不自量力"。 为什么以李嘉诚为首的华商大军与西门·凯瑟克在这场收购大战中还没有决出胜负就火速撤离,而没有力争到底呢?不久之后,媒体这样披露道;当初包伟士手中亮出了这样一张王牌:如果李嘉诚等众华商非得对外宣布要以平均每股12港元的价格收购置地股权的话,那么怡和集团就会像此前文华东方那样更改置地的控股结构,加强怡和策略对置地的控股权——怡和策略接纳了文华东方所发行的10%的新股以后,其持有的文华东方的股权必定会高于证券市场收购与合并条约上所规定的35%的全面收购临界点,怡和策略根据规定就可以向文华东方的其他股东收购所有的股权。由于怡和开出的收购价4.15元要比文华东方的市场价6元低很多,因此该公司内部的一些股东对怡和所提出的收购方案很不满意,但是这却正中了怡和的下怀。因为如此一来怡和能够轻松地使文华东方的股份超出收购与合并条例上所规定的35%的临界点,更不需要运用庞大的资金来进行收购。所以怡和在不损失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就能够使其手中持有的文华东方的股权由35%上升到41%。如此一来,那些企图收购文华东方的人即使使用全面收购的方式也不可能得到一半的股权,因为如果怡和此时实行反收购措施的话,就一定能够轻松获得剩下的9%的股权,从而持有超过50%的股权。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李嘉诚等众华商要是坚持对外宣布以每股12港元的价格收购置地股权的话,那么包伟士所亮出的王牌会使以李嘉诚为首的华商大军顿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当初,怡和策略收购置地8.2%的股权是以平均每股8.5港元的价格进行收购的,总共花了18.34亿港元,实际上,这也代表了置地公司的市场总价值在223亿港元左右。如果是按照8.5港元算,那么其市场总价值也在200亿港元左右。所以,以李嘉诚为首的华商大军必须要花费100亿港元的资金才能全面收购怡和手中50%以上的股权。除此以外,如果怡和集团实行反收购策略的话,置地的股票价格就会逐渐上涨,因此华商们想要取得胜利,就必定要花费更多的资金。当然,这地产界的“四大天王”能否在短时间内迅速筹集到如此庞大的一笔资金还不得而 知。当时怡和已经持有置地26%的股权,显然已经占了上风,获胜的概率要比华商大军大得多。 其实,怡和在将港灯集团和香港电话公司的控股权卖出之后,企业逐渐走出了困境,经营状况也越来越好。怡和集团在香港的市场地位是相当稳固的,即使它曾将其在香港以及海外市场的产业出售,其市场的总价值也只比李嘉诚的长江实业略低一点儿。另外,凯瑟克家族在海外市场上还有一部分怡和系以外的产业。据传,此家族手上持有的总资产要远远超出李嘉诚。所以,即便李嘉诚有全面收购置地的能力,他也不会轻易动用庞大资金来达到这个目的。 立足香港拓展海外 早在1984年年初,怡和集团成为进军海外市场的先行者,公开迁移至百慕大,顿时整个香港市场闹得沸沸扬扬,许多华商开始效仿,纷纷将事业转移至海外市场。这起风波过去几年之后,李嘉诚也渐渐对在海外市场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将自己的两个儿子的国籍移到加拿大。这个消息传出后,“走资分子”、“为儿子买政治保障”等成为各大媒体报道的头版头条。一时间,华人首富李嘉诚成为舆论的焦点。 1980年~1982年间全球爆发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这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导致香港的海外贸易市场遭受了严重的打击,经济形势每况愈下,雪上加霜的是,1982年9月中国国内还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新闻——邓小平与来访的撒切尔夫人就香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谈判。当这个消息在股市中蔓延开来时,整个香港股市处于一片混乱之中,至1982年年底的时候,恒指已经下跌了670点——一场令人恐惧的股市暴跌降临了。此后,大部分华商对香港的未来都感到很悲观,香港股市出现了信心危机,于是众华商都希望能打开海外市场,到海外市场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而许多海外国家也都企图将港商们收归旗下,纷纷趁机向香港的移民打开了友谊的大门。 香港的大笔财富都在这次迁移海外的热潮中流入了其他国家。除了大量的人口迁移到海外之外,甚至还出现了走资风潮。比如有一部分富商手中已经拥有了出国护照,可是并不急于迁移到其他海外国家,而是先将手中的一部分财产转移出去。这对于整个香港的经济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早在20世纪70年代,“地产天王”李嘉诚、“世界船王”包玉刚就曾经对外宣称,绝对不会追随迁移风潮,更不会成为“走资分子”,因为他们一直对香港和中国内地的市场充满了信心。在当时,这两位具有极高声誉的人所作出的承诺,对稳定香港市民的情绪,增加其自信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香港的地产业由于受到人口迁移和走资风潮的影响,也逐渐走向低谷。一些眼光独到、具有前瞻性的华商,趁机以低廉的价钱大量收购土地和一些前景比较好的物业,以待市场好转后从中获得丰厚的利润。 香港市场在迁册之风和人口的迁移风潮这两方面的影响之下,整个市场的发展摇摇欲坠。在香港的英国办事处里,几乎所有的英国人都是面带焦虑地议论着企业的迁册问题。当时担任和黄行政总裁的李察信,与其英国的友人告别之后,便行色匆匆地直奔李嘉诚的办公室,说道:“此时此刻正是中英两国谈判的关键时刻,而中方用那种十分强硬的态度试图全面收复香港,这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李嘉诚为人处世经商成功之道50:http://www.yisoumao.com/meirongmeiti/3963.html
推荐文章
09-09
1 清纯女生7字网名09-04
2 【成功的秘诀之一就在于将平凡的事做得不同凡响】09-04
3 成功之前,没人在乎你的自尊09-03
4 四六句经典座右铭09-05
5 公司金融法律原理大全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