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形势对我们非常不利,我真的不希望我们成为第二个约翰·凯瑟克!”李察信所指的约翰是西门·凯瑟克的伯父,曾经是上海恰和洋行的负责人。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内地刚刚解放不久,怡和负责人约翰却没有因此而将公司迁址到海外,而是积极地寻求应对的良策,希望能与中国内地政府达成合作的协议。一直到1952年约翰才好不容易将怡和的资产转移到了海外市场,正是由于这件事情才使凯瑟克家族对中国内地有一定的偏见。
当然,李嘉诚对李察信所说的话的意思也是一清二楚,但是他诚恳地回答:"不,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将长江实业迁册。如果从我们两人在公司中各自的利益来看,我拥有的肯定比你多,所以我也是经过深思熟虑才作出这样的决定。中国内地当今所实行的政策是鼓励国外的企业家来华投资,因此绝不会控制香港的个人财产。"不久,李嘉诚派遣李察信到中国的内地市场亲自进行考察,还找了很多资料来证明自己的判断。但是,李嘉诚所做的这些并没有改变李察信的悲观态度。两个人的想法从此产生了极大的分歧,甚至于影响到合作,最终李察信主动辞去了职位。
不久之后,李察信的工作由来自英国的马世民接替了,而就在马世民上任之前,李嘉诚便与其进行过推心置腹的交谈,两个人对香港未来的发展前景达成了共识。1984年年底,中英双方在北京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使香港的市场出现了一丝生机,迁册之风也由此得到了暂时的平息。但是,声明签订之后,中英双方在执行过程中依然经历了重重的险境,无法达成一致的看法,顿时,企业的迁册之风又开始出现了盛行的苗头。然而,处于这种不利的形势中,李嘉诚不但没有跟随其他华商实行迁册,还积极地说服长江实业内部那些有迁册动机的人,希望他们能够对香港市场的发展充满信心。
1990年年底,《东方日报》上刊登了这样一份调查报告:截至11月,香港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上市企业实行了迁册,而长江实业和太古洋行是香港四大财团中仅有的两家没有进行迁册的企业。舆论界在对李嘉诚的爱国情怀大力褒奖的同时也对其做法存在诸多疑问。面对外界的诸多猜疑,李嘉诚对媒体公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自己完全相信1997年香港回归以后香港的发展机会依然很大,市场前景依然很乐观,所以我并不打算将长江实业迁册。" 但是,1991年,迁册之风又席卷香港。有媒体报道说,在香港拥有雄厚实力的汇丰银行以兼并米特兰银行为掩护,将其产业迁册至伦敦。汇丰银行经历了两年的时间才完成对米特兰银行的收购,这家在香港具有极高地位的财团的迁册,使整个香港市场变得更为低迷。但是,在此期间,汇丰银行的负责人浦伟士曾经公开表示过,汇丰不会将其整个的产业都迁册到国外,在香港市场中所占有的份额依然存在,并且对香港的未来前景也有一定的信心。由于李嘉诚一开始就不赞成汇丰银行的迁册,但是无力改变这种现状,因此,在汇丰银行正式迁册之后,李嘉诚就辞去了在汇丰的职位,同时他始终坚持不迁册。虽然李嘉诚不跟随这股迁册之风,但是作为长江实业这个超大型企业的领头人,他深刻地认识到,到海外发展,走全球化经营的道路,才能打造出长江实业的百年基业。 “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一条商则,顺势而为也是一条商则。李嘉诚认为,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大趋势。在他的心目中,由于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球已经越变越小,成了所谓的“地球村”,一个有志干大事业的投资家,要有包容天地、并吞八荒的气魄,而不应该为国界所限制。 于是,在收购了香港一些企业特别是英资企业之后,李嘉诚开始了大规模的跨国投资。1987年5月,美国《财富》杂志写道: “在太平洋上空的一班航机上,坐在阁下旁边那位风尘仆仆的华人绅士可能正赶赴纽约或伦敦去收购你的公司。由香港到雅加达,这些精明的华籍企业家近年赚得盘满钵满,东南亚已再不能容纳这些人了。在有家族联系的中国,他们已成为最大的海外投资者。时至今日,这些名列世界首富榜的亿万富豪为了分散风险而投资在西方国家。 “58岁的李嘉诚先生是最具野心的收购者。在50年代初期,他以制造塑胶花开始他的事业。现今,他准备了20亿美元(约折港元120亿)收购他认为是超值的西方公司。” 李嘉诚正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举进军海外的。在大规模行动前,李嘉诚已在海外投资小试牛刀。1977年,他首次在加拿大温哥华购置物业;1981年,李嘉诚在美国休斯敦,斥资2亿多港元收购商业大厦;同年,他再次斥资6亿多港元,收购加拿大多伦多希尔顿酒店。在短短数年中,李嘉诚个人或公司,在北美拥有的物业就达28幢之多。 在这一系列的收购行动中,马世民充当了李嘉诚的“西域”大使,他是力主海外扩张调门唱得最高者。李嘉诚早就萌生了缔造跨国大集团的宏志,现在和黄、港灯相继到手,现金储备充裕,自然想大显身手。 李嘉诚、马世民以及长实副主席麦理思,穿梭于太平洋上空。1986年12月,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撮合下,李氏家族及和黄通过合营公司U-nionFaith投资32亿港元,购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股权。时值世界石油价格低潮,石油股票低迷,李嘉诚看好石油工业,做了一笔很划算的交易。 这是当时最大一笔流入加拿大的港资,不但轰动加拿大,亦引起香港工商界的震动。其后,李嘉诚不断增购赫斯基石油股权,到1991年,股权增至95%。其中李嘉诚个人拥有46%,和黄与嘉宏共拥有49%,总投资额为80亿港元。 1988年,兼任加拿大赫斯基公司主席的马世民,会见美国《财富》杂志记者时说。 “若说香港对我们而言太小,这的确有点狂妄。但困境正在日渐逼近,我们没有多少选择余地。" 马世民还谈到收购赫斯基公司的波折。按照加拿大商务法例,外国人是不能收购“经营健全"的能源企业的。赫斯基在加拿大西部拥有大片油田和天然气开发权、一家大型炼油厂及343间加油站。除石油降价因素带来资金周转困难,并无出现债务危机。好在李嘉诚已经安排两个儿子加入加拿大籍,收购计划才得以顺利通过。 李嘉诚向英国的投资,几乎与投资加拿大同步进行。 1986年,李嘉诚斥资6亿港元购入英国皮尔逊公司近5%的股权。该公司拥有世界著名的《金融时报》等产业,并在伦敦、巴黎、纽约的拉扎德投资银行拥有权益。 该公司股东们对李嘉诚大举收购英资的产业行动早有耳闻,因此他们对李嘉诚怀有戒心,担心他进一步控股皮尔逊,不甘让华人做他们的大班,于是便组织反收购。李嘉诚见势不妙,便有计划地退却,半年后抛出股票,盈利1.2亿港元。 1987年,李嘉诚与马世民协商后,以闪电般的速度投资3.72亿美元,买进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5%股权。 尽管李嘉诚成为这家公众公司的大股东,却进不了董事局。原因在于该公司掌握大权的管理层,同样时刻提防着这位在香港打败英国巨富凯瑟克家族的华人大亨。于是在1990年,李诚趁高抛股,净赚近1亿美元。 1989年,李嘉诚、马世民成功收购了英国Quadrant集团的蜂窝式流动电话业务,使其成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李嘉诚为人处世经商成功之道51:http://www.yisoumao.com/meirongmeiti/3944.html
推荐文章
09-14
1 情感语录大全:情感的细腻涟漪与回响09-14
2 情感语录大全:情感的真挚与深情汇聚09-14
3 情感语录大全:情感的细腻笔触与描绘09-03
4 经典情感座右铭抖音09-03
5 qq经典座右铭大全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