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选择对手关键而脆弱的环节作为打击目标和打对手强点中的弱点,从《孙子兵法》的角度来看,还有很多的打击目标可供选择,作为你的破局点。
你可以利用对方的大意与疏忽,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孙子说:“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用兵之道,贵在神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
没有防备的优势,从来都不是真正的优势。因而,攻其无备,往往就成了非常有效的击虚手段。
你听说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腊戍之战吗?
1942年2月26日,应英国政府的请求,中国国民政府正式下达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命令。远征军由三个军组成:第五军、第六军、第六十六军,全是精锐。尤其是远征军副司令杜聿明兼任军长的第五军,可谓精锐中的精锐、王牌中的王牌。这是中国第一个机械化军,曾经在昆仑关战役中全歼日军一个旅团。
远征军的盟军是英国将领指挥下的英印军和英缅军两支军队;远征军的对手,是日军第五十五师团和第三十三师团,以及战争爆发之后入缅增援的第十八师团和第五十六师团。
远征军与日军的第一仗是同古之战。戴安澜将军指挥的第五军第二〇〇师在同古坚守十二天,为远征军的集结赢得了时间。
同古之战之后,缅甸战场敌我双方主力,形成了中路、东路和西路三条战线各自独立作战、又相互呼应的战场格局。中路以贯通缅甸南北的中央铁路为轴心,东路是交通不便的掸邦高原,西路是伊洛瓦底江沿线。
中国远征军主要负责中路和东路的作战,英军负责西路作战。此时中国远征军主力已经基本展开,特别是第五军负责的中路,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兵力优势。除了已在中路展开的第五军,第六十六军也随时可沿滇缅路向第五军进行增援,第六军也可以派出部队配合中路作战。
1942年4月7日,蒋介石飞到缅甸主持军事会议,并确定了缅甸作战的战略方针:以中路为重心,组织两次会战,消灭日军。
第一次会战,中国军队以第五军为主力,在中路的平满纳地区与敌会战,歼灭或重创日第十八、第五十五师团。
第二次会战,中国军队集中第六十六军全部,以及第六军之暂五十五师,配合第五军,在中路的曼德勒地区与日军会战,最终歼灭入缅日军,收复缅甸,重新打通滇缅路。
正当中国军队在制订缅甸会战计划时,日军也在谋划同古战役后的下一步作战方案。
同古作战,远征军二〇〇师的战斗力给日军留下深刻印象。他们意识到,中路是中国军队准备决战的方向,中国军队的注意力全在中路,而两翼则相对薄弱。
其中西路的英军缺乏战斗意志,有退出缅甸撤入印度的企图,不足为虑。东路的中国军队第六军作战意志和战斗力都逊于第五军,而且以一个军负责整个掸邦高原的防御,战线势必太长,兵力必然空虚。
日军由此制订了作战方案:在中路以两个师团的兵力向北压迫,吸引第五军的注意力。西路以一个师团加紧进攻,迫使英军后撤,暴露中国军队的侧翼,进一步分散中国军队的注意力。而后,趁中国军队注意力全在中路之机,以第五十六师团从中国军队兵力空虚的东路出其不意,突破第六军防线,经罗衣考、棠吉、雷列姆一线,占领滇缅路上的重要节点腊戍,从东北方向切断中路中国军队的退路,从而在缅北地区包围中国军队并加以全歼。
果然如日军所料:中国军队认为缅甸的战局重心是在中路,因而全力准备中路会战,却忽略了东路日军的行动。这给了日军以极好的机会。
日军第五十六师团突破第六军的防线之后,随即绕过棠吉,攻占雷列姆,趁中国军队一片混乱之机,4月29日又占领了腊戍。腊戍是一个并不太大的城市,然而在缅甸作战的棋盘上,却是一个关键的棋眼,它是滇缅公路与缅甸中央铁路的连接点。日军占领腊戍,便切断了滇缅路,点了中国军队的死穴。
整个缅甸战场的形势一下子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军队的中路会战计划,顿时胎死腹中。
中国远征军只剩下一个选择,就是撤退。由于归国通道被切断,远征军的撤退最终演变成一场灾难。10万远征军入缅作战,最后撤回来不到一半。担任中路作战主力的第五军尤其损失惨重。
经常有人问:如果日军真的从中路用兵,双方的主力硬核对决,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结果会如何呢?第五军会再来一次昆仑关的辉煌吗?
历史不能假设。日本人从一开始,就不准备给第五军以表现实力的机会。
抛开中日军队的战斗力对比不讲,腊戍之战可以让我们看得很清楚:“无备”“不意”有时候恰恰是对手最大的“虚”。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英国和法国也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英法的判断是:德国如果要发起进攻,其主要突击力量一定会从法国北面的比利时等低地国家发起。因为那里地形平坦,最适合坦克行动。众所周知,坦克作战是德军的优势所在。阿登山区方向则不适合大规模的坦克作战,因此英法认为,德军是不可能从这个地区发起主攻的。
然而,让英法大跌眼镜的是,德军发起进攻,选择的主攻方向恰恰正是它们认为不可能的阿登山区。
德军的行动如此出乎意料,以至当德军的攻势已经发起的时候,英法军队还坚持认为,德军的行动只是小股的渗透而已。德军的主攻,一定会从法国北面发起。
英法军队是如此自信,甚至到德军发起进攻的10天以后,丘吉尔还在向英国人保证:一切都在控制之中,法国的战线是坚固的。
但丘吉尔很快就意识到德军的所谓“小股渗透”远远不是一小股,而是由8个装甲师组成的3个集团军。
渡过马斯河后的德军装甲部队像潮水般涌入法国。在很短的时间里,法国就全部落入了德军之手。丘吉尔差一点没能及时下达敦刻尔克撤退的命令。
英法军队的无备、不意,给德军提供了最好的突破方向。
企业也是这样。如果由于大意而疏于防护,再大的企业在对手的攻击面前也只能被证明是泥足巨人。
百视达(Blockbuster)曾经是美国电影出租业的巨无霸。百视达的起家,靠的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也就是通过分成的方式与制片商合作,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最新大片DVD租赁服务。消费者可以方便地租用它们的DVD,在家中就能舒适地观赏大片。
在这种商业模式中,百视达最关键的竞争优势,除了它与制片商极好的合作,就是它遍布各地的连锁便捷店铺。
为了建立起方便的交付网络,从1985年成立到2002年的10多年时间里,百视达先后开了超过5 000家的实体店铺,拥有6万名员工。这就形成了一个空前庞大的价值交付网络。几乎所有的消费者都可以很便利地租到想看的最好最新的影碟。所有的本地影碟租赁商店,都不是这个巨无霸的对手。
到了2002年的时候,百视达发展到了最辉煌的顶峰,其市值达到了50亿美元,创造了行业的一个奇迹。
然而仅仅3年之后,百视达公司却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到了2010年,百视达申请破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百视达犯了很多公司犯过的错误,就是低估了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所带来的颠覆性冲击,直到一切为时已晚。
1997年,一个名叫网飞(Netflix,又译为“奈飞”)的小公司成立了。网飞采取的商业模式与百事达完全不同。
一是取消了滞纳金。在此之前付滞纳金是行业的惯例,如果消费者没有按时归还影碟,就必须付一笔钱作为滞纳金。仅仅收滞纳金,百视达一年就可以收入5亿美元。消费者对此一直极为恼火。
二是改变了业务模式。网飞采取邮寄而不是线下开店的方式提供DVD租赁服务。它们会通过邮局,把DVD直接送到消费者家门口的台阶上,并附带一个回寄的信封,这就节省了消费者去DVD商店的时间。而且它们是向订阅自己业务的消费者收取一笔固定的费用,取代了原来每次租影碟都要收费的模式。
不过,百视达并没有把网飞放在眼里。自己以实体店为主的商业模式早已非常强大,网飞不过是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小众市场开拓者,不值得重视。甚至当成立两年的网飞因为经营困难,想以5 000万美元的价格向百视达求收购时,百视达依然不屑一顾。对于百视达这样规模庞大且利润丰厚的公司来说,本来是可以轻松地掏出这笔钱的。
网飞在迅速地成长。2006年,网飞寄出了第10亿张DVD。2010年,那家百视达正眼都不瞧一眼的新兴公司网飞,每天寄出的DVD达到了100万张。也就在这一年,网飞成功上市。
百视达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它的市场被大量蚕食。当百视达终于清醒过来,试图发起反击时,却大势已去。
百视达这样的例子,其实不胜枚举。
在美国的摩托车市场,哈雷长期以来都是当之无愧的领导品牌,拥有一辆哈雷牌重型摩托,几乎是所有摩托车发烧友的终极梦想。而对于哈雷来说,只有一种摩托车,那就是重型摩托车。
所以当本田在美国市场推出轻型摩托车的时候,哈雷丝毫不在意。哈雷的高管说:“我们根本就看不上轻型摩托车市场。我们认为摩托车是一种体育器械,而不是交通工具。即使有人说他买了一辆交通用摩托车,那也一般是在休闲时间才用。轻型摩托车只是一种辅助用品。回想一下,一战时也有不少公司生产轻型摩托车,而我们依然走自己的路,生产自己的摩托车。最后那些公司的经营没有任何起色。”
哈雷还信心满满地宣布:“我们已看到了本田的下场。”
哈雷为自己的大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本田的出现绝非昙花一现,相反,很快就戏剧性地打开了局面,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
清醒过来的哈雷也开始生产自己的轻型摩托车,来阻击本田,但是为时已晚。本田已经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本田摩托的销量持续增长,并且开始进军重型摩托车市场。
越来越多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开始用本田摩托作为代步工具。先是轻型摩托车,后来是重型摩托车。当本田的年销量达到27万辆时,哈雷却只有可怜的3万多辆。
不过,日本人也曾经为大意付出过代价。
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1M的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芯片市场占据着绝对的领导者地位。日本人是如此自信,以至半导体生产商和国会议员们都相信,DRAM芯片生产在技术上难度极大,世界上只有日本厂商才能生产。
当1983年三星开始进军半导体领域的时候,日本人对此嗤之以鼻。他们评价说:“凭韩国的水平,能在1986年之前完成研制就不错了。与日本竞争,他们简直是飞蛾扑火。”
然而大大出乎日本人意料,韩国人只用了10个月就拿出了产品,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推出DRAM芯片的国家。
即使这样,日本人还是没有把韩国企业当成真正的威胁,他们依然顽固地认为,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地位不可动摇。
到1993年,三星超过日本,登上了芯片行业全球第一的宝座。并且,从那以后,在芯片领域,韩国人再也没有给日本人翻身的机会。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利用对方的大意与疏忽:http://www.yisoumao.com/lishijingdian/3129.html
推荐文章
09-05
1 借鉴别人的好点子,09-04
2 经典小说经典歇后语09-06
3 它是真的,而且真的很酷09-05
4 解放员工的管理者09-04
5 持续宣导建立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