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孙子兵法》,你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孙子写作不像我们今天,写东西一定会有一个主题,一路围绕主题写下来。孙子的十三篇,往往每一篇的前面,讲的是作战原则,也就是仗应该怎么打;后面紧跟着往往就会讲领导力,讲为了这样打,将军应该注意什么样的原则,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
这也是孙子高明的地方。不管是战争还是商业竞争,再好的战略理念都需要领导者来实施,而需要什么样的领导力,一定与特定的作战情境密切相关。
战争是最好的领导力课堂。所有的将军都明白,他们的首要职责,就是在复杂、残酷、危险、紧张的环境中,率领他的士兵取得胜利。用孙子的话来说,“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将军之事也”。
这就必须要展现出卓越的领导力。
战争中,好的将军从来是打出来的,而不是你选出来的。什么是战争中的领导力,你到底有没有领导力、你的领导力水平高还是低,一上战场,就会看得一清二楚。
商场如战场,在复杂、动荡而充满压力的商业环境中,优秀的领导者也要像优秀的将军一样,赢得下属的信任,打造出有凝聚力的团队,并带领团队全力以赴地去争取竞争的胜利。这同样需要强大的领导力。
所以孙子特别重视领导和领导力的作用。在决定战争胜负的五大要素“五事”中,第四条就是“将”。
他说:“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懂得用兵之道的将军,是民众生死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的主宰者。
关于孙子的“为将之道”,我们在前面已经讲了不少,包括讲过将之“五德”,领导者应该具备的优秀品德;将之“五危”,领导者应该警惕的致命性格缺陷;等等。
孙子还有很多深刻的理念。除了上面的内容之外,还有三条“将道”的原则值得花些时间去体会,这就是“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上下同欲”“与众相得”“静以幽,正以治”。
能不能做到这三条,也是识别好的将军最核心的三个特征。
本节先看第一条:“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呢?我还是先从故事讲起吧。
第七讲“击虚”中,我们讲过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日军五十六师团利用远征军的大意,占领腊戍、切断滇缅路,导致战局逆转的故事。
其实这个故事还没有完。
1941年4月29日,五十六师团占领腊戍之后,接到了它所隶属的日军第十五军军部的最新命令:以师团主力沿滇缅公路向东面的怒江方向,追击正在向云南撤退的远征军新二十八师、新二十九师。
接到命令后,五十六师团的师团长渡边正夫分析了师团面临的形势。他认为,新二十八师、新二十九师这两支中国部队战斗力差,又缺乏战斗意志,并不值得以整个师团全力追击。
相反,中国远征军在曼德勒地区仍有杜聿明三个师的主力,这才是远征军的精锐。腊戍被占后,他们要想回国,只剩下了一个选择,就是向密支那和八莫方向突围。五十六师团是所有日军中离八莫和密支那最近的一支。如果师团能向八莫、密支那方向突击,切断远征军主力归国之路,对于战局发展显然将有更大的价值。
于是渡边正夫决定,一边向军部报告,一边开始按自己的意图行动。他下令师团兵分两路,向两个方向同时出击。他用差不多一个联队的兵力组织了一支快速部队,向怒江方向追击新二十八、二十九师,以完成军部所交的任务;同时组织师团的主力,全力以赴,向西北方向的八莫和密支那两地突进。5月3日,五十六师团占领八莫,5月8日又占领密支那。
密支那是缅北战略要点,也是腊戍失守后,中国军队回国的最后的道路。至此,缅北地区中国远征军回国的道路均被切断。
日军十五军军部马上意识到了五十六师团行动的价值,不但认可了五十六师团的机断专行,而且利用五十六师团的突破所造成的机会,下令五十五师团和三十三师团也向这个地方集中,与五十六师团会合。日军由此就在密支那地区形成3个师团的优势兵力。
得知五十六师团占领密支那的消息,杜聿明一开始并没有绝望。日军虽占密支那,但兵力不会太多。杜聿明手中有3个成建制的师,仍可与日军一搏,强行打开密支那,重新打通回国的通道。
然而,当杜聿明率领远征军主力即将赶到密支那时,却得到了消息:五十六师团已经得到了增援,日军已经在密支那地区形成了兵力上的优势。
杜聿明只好放弃进攻密支那的计划,被迫一步步转向西北,最终走进了野人山。
回顾这场战役的过程你会发现,渡边正夫的独断专行,看似违背了军部的命令,但恰恰更好地实现了日本军部的战略意图。由此,一个本来是战术层面的行动,却最终发挥出了战略层面上的作用,从而最终决定了远征军的命运。
从全局的高度去思考自己的任务,而不仅仅局限于上级给我的命令。一切都是为了组织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得失。
这就是“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再讲一个相反的例子:滑铁卢之战中的格鲁希元帅。
滑铁卢之战的前一天,也就是1815年6月17日,拿破仑交给格鲁希元帅一个命令:追击去向不明的普鲁士军队,以防止普军回头与威灵顿公爵率领的英军会合,保证拿破仑歼灭英军。拿破仑给了格鲁希3.3万人,占法军主力的1/3。
格鲁希按照命令,开始向预计方向发起了追击,但始终没有发现普军的踪影。
6月18日上午,正在用早餐的格鲁希听到远处的炮声。所有的人都意识到,皇帝那边发起了进攻,一场重大的战役打响了。他的副司令热拉尔急切地要求:“立即向开炮的方向前进!”第二个军官也赞同说:“赶紧向开炮的方向转移,只是要快!”
格鲁希很不开心。他说,在皇帝撤回成命前,他绝对不能偏离自己的职责。
热拉尔只好请求说,至少让他率领自己的部队和若干骑兵,赶到那边的战场去。
格鲁希考虑了一下,他只考虑了一秒钟。用斯蒂芬•茨威格在他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中的话说,那是决定他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命运的一瞬。
格鲁希说,再分散兵力是不负责任的,我们的任务是追击普军,而不是其他。
军官们沉默了。部队继续往前走。普军始终没有出现。远处传来的低沉的隆隆炮声震颤着大地,好像在呼救一样,每一炮都像打进人们的心里。人人都已明白这绝不是什么小小的遭遇战,而是一场大的战役,一场决定性的战役。
格鲁希心里也越来越不安。他骑着马,在自己的军官们中间惶惶惑惑地行走。军官们都避免同他商谈,因为他们先前的建议完全被他置之不理。
可他还是抱着原来的命令不放。他继续等待消息,等待皇帝要他返回的命令。可是没有消息来。
这个时候,他离滑铁卢战场只有4小时的路程。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是:普军赶到了滑铁卢,得到增援的威灵顿取得了胜利。
6月19日上午,也就是滑铁卢战后的第二天,格鲁希得到了法军大败的消息。不再拘泥于皇帝命令的格鲁希,突然焕发了全部勇气,他率领他的军队不顾一切冲到了滑铁卢战场,要去拯救法兰西帝国。
但是一切都已经太晚了。战场上早已没有了皇帝和法军的影子。
历史学者感慨道,如果拿破仑赢了这场战役,他很有可能会重新控制欧洲。
故事讲到这里,问题来了:
如果你是领导,你希望有什么样的下属呢?格鲁夫这样的,还是渡边正夫类型的?
孙子的回答是:“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需要进攻就果断进攻,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名利;需要撤退就坚决撤退,哪怕要因此承担撤退的罪责。一切都是从整个组织的角度出发,从组织的根本利益、同时也是领导的长远利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这样的人,才是组织中最宝贵的财富。
上级都喜欢忠诚的下属,战争环境中忠诚尤其重要。但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两种忠诚。
一种忠诚是对上级的话言听计从,上级叫干啥就干啥,丝毫不敢违背上级的决定。这是僵硬的忠诚,是低级的忠诚,是平庸的忠诚,是缺乏担当的忠诚。本质上,这种只对上级的命令负责的忠诚,是一种最自私的忠诚,是一种伪忠诚。
还有一种忠诚,不是简单地忠诚于上级的决定,而是从整个组织的角度考虑问题。他可能未必事事顺着上级,可能他的行为会有违上级的指示,但是他的所作所为,是从组织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的。
这样的忠诚,才更符合组织的利益,才更有利于达成上级期待的目标。
就像渡边正夫一样,他确实违背了上级的命令,但是他不是为了个人求名,不怕承担违令的责任,他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实现日军整体作战意图。
这种忠诚才是最可贵的。这种人真正把自己的命运与组织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因而把组织的利益看得高于个人的得失。
这种忠诚,才是真忠诚。
太听话的下属,从来就不是最好的下属。
事实上,在战争的环境中,哪怕是最高决策层,也不可能拿出完美的行动方案和绝对正确的作战命令出来。因为一切都是动态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
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就不再是上级具体的方案与命令,而是如何实现上级的整体意图。方案与命令只是实现整体意图的手段,方案和命令本身就是需要随机应变的。
下级所要理解的,就不应该仅仅是方案和命令本身,而要透过方案和命令,真正把握上级的意图。
据说阿里的彭蕾曾经说过一段话:当老板的命令是正确的,我们要不打折扣地执行。当这个命令是错误的,我们要把它正确地执行。
正确地执行,就是要理解你所受领的任务背后的上级意图,并根据这个意图来思考最佳的行动。
即使没有上级的命令,即使超出了自己的职责范围,也主动采取行动,帮助领导和组织实现战略意图。这是好的下属最有识别性的一个特征。用孙子的话说,这样的人,才是组织的财富。
用张预的话说,是“见义而行,不待命也”。
所以好的上级,看重的一定是能够达成自己意图的下属,而不是全无原则、只知顺从自己的下属。好的下属,追求的首先是全力达成上级的整体意图,而不是一味拘泥于上级具体的方案与命令。
对于上级来说,这需要格局,需要胸怀,需要境界,需要坦然承认自己也会犯错,坦然接受有时候下属比自己更了解情况,因而下属的意见有可能会比自己更正确、更英明。
而作为下属来说,则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去全力理解上级的真正意图并融会贯通,从上级的角度,来理解自己所受领的任务在战役或战斗中的地位与作用。
所以美军对下级的要求是,所有的指挥官,都必须对高出自己两级的指挥官的意图有充分的了解。也就是说,你不但要了解你的指挥官的意图,还要了解你指挥官的指挥官的意图。
这样才能更好地从组织意图的角度理解你所受领的任务的真正含义,你也就不仅仅拘泥于任务本身,而是会更富有创造性地去帮助实现指挥官的意图。你也就不会像格鲁希那样,坚决执行了命令,却最终伤害了领导与组织。
对于上级来说,只要你的下属行为是为了更好地达成组织的整体意图,哪怕没有遵守你的命令,你也要学会容忍,甚至肯定、鼓励和支持。就像日军十五军军部那样。
而对于下级来说,你就一定要保证,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更有利于实现上级的意图。
当你决心不按上级命令行事的时候,你必须做好一个准备,这就是如果因此产生了问题,你必须要承担全部责任,接受相关的处分。
所以,好的上级需要格局,用孙子的话说:“将能而不御者胜”;好的下级需要担当,用孙子的话说:“君命有所不受。”
格局和担当,反映的都是领导者的品格。战争是最考验领导力的场所,而高贵的品格是战争中所有其他领导原则的前提。
只有具备这样的前提,你的组织才能真正形成“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文化。也只有这样的组织,才能在动态和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始终去做最明智的战略选择。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http://www.yisoumao.com/lishijingdian/3082.html
推荐文章
09-05
1 借助期待感提升实际体验09-14
2 “精品造句大全集萃平台库集,助力语言学习进步集库”09-05
3 静以幽,正以治09-05
4 考核决定执行成败09-14
5 造句家庭中:温馨和睦,用幽默造句营造幸福家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