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产品的社群式营销
从产品的销售逻辑来讲,所谓的降维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就是去除毛利、库存、渠道、营销、管理等环节的成本,将与销售有关的一切环节简化为一条简单的直线,用最少的成本、最快的速度覆盖最大的市场。可是,当这些环节的维度都降为零时,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也会遇到一个问题,如何把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用户汇聚起来?
在单一的营销维度下,我们要靠什么取胜?这个工具就是产品与社群的连接——围绕产品建立社群文化,再用社群汇聚四面八方的用户,就像一个小区,让形形色色的用户住进来,打造产品的社群式营销。
一个产品在技术和应用层面是不是好产品,主要看它的品质与功能。只要它的功能好,质量也不差,那么这个产品就可以说是一个合格的商品,具备了销售的条件。但在互联网时代,这个标准被改变了,因为“好产品”的定义十分广泛,除了品质和功能外,还增加了其他的维度。想要在诸多优秀产品中脱颖而出,我们的产品就要被赋予一些新的特点——在情感和趣味方面对用户要有号召力。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
第一:企业不仅要做出好产品,卖掉好产品,更要把好产品与用户连接起来,让顾客与我们的产品产生一种情感的联系;
第二: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让消费者成为品牌和产品的粉丝,进而汇聚成一个具有相同的价值观、消费品位和产品使用习惯的粉丝群体,自发地形成一个产品社群,主动地承担宣传的使命,大大节省企业本身的营销成本和降低设计新产品的风险。
粉丝是最大的维度
在国内,产品社群领域的营销最成功的案例要属小米。众所周知,小米的一些核心产品会以成本价进行销售,价格降到了对手难以理解的程度。这在很多人看来是赔本买卖,但小米真正的意图是培养粉丝,不争一时短长。它通过这种低廉的成本价销售来获取大量的用户,而用户会在各大论坛、网站、社交工具上宣传小米的文化,渗透小米的品牌概念,传播的黏性慢慢地就会形成粉丝群。在粉丝中,又会形成铁粉、脑残粉等不同层级的社群概念,汇成更大的粉丝流量。这就是影响力的传播,而且是免费的传播。
当粉丝的数量足够多时,一个庞大的社群就形成了,它是孕育更多粉丝的“胎盘”。因为有了“米粉”,所以有小米,这是一种不同以往传统营销思维的套路。有了庞大坚固的社群,小米就了解了社群用户的需求。用户需要什么,小米就可以做什么。
在研究了小米公司的运转流程后,菲格尔告诉我,这是一家并不指望核心产品赚钱的公司,真正让小米盈利的是其他的衍生产品。它既不同于苹果公司的社群文化,也不同于微软、华为那种以技术能力汇聚用户的做法。他将小米的营销思路定义为“中国新型互联网公司的独创”,但这种盈利模式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模仿,前提是要有一个成熟的产品社群,而且这个社群文化具备持久的流行能力。
在传统的营销思维中,社群的概念是不存在的,唯一存在的维度是产品。产品卖出去以后,就意味着买卖双方关系的结束。但在互联网时代,买卖关系的发生仅仅是一个开始,最具有价值的是这段关系的后续延伸,是粉丝这个维度的成长。比如用户体验、用户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企业来说才是至关重要的命脉。
当粉丝和社群形成以后,产品的品牌价值就得到了发酵和足够持久的传递。没有粉丝和社群,一个产品只能靠广告不断地硬性推广,成本的消耗将是惊人的。但有了社群之后,产品的销售就会有一个庞大的基数作为保障,市场的风险降到了最低。而且,粉丝和社群的自宣传能力也意味着企业拥有了最好的广告工具,并且是零成本的。
公众号和社群
在分析“产品型社群”在对市场降维层面的成功时,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就是罗振宇。在中国的“自媒体人”中,罗振宇是成功的代表。他曾经是一名资深的电视从业者,做过央视《对话》《经济与法》等栏目的制片人。2008年,罗振宇从央视离职,2012年与独立新媒创始人申音合作,共同打造了一档知识型的视频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这一视频节目在线上播出,每周更新一期,内容围绕文化、书籍和历史等话题向公众阐述自己的观点。与此同时,罗辑思维也同步推出了微信公众号,每天会在上面分享一个长约一分钟的语音。
作为脱口秀节目,它营销的关键并不是如何面对市场,因为脱口秀节目在全世界的市场特点都是固定的——总有人喜欢,也总有人讨厌。罗辑思维出彩的地方在于,它是以罗振宇的个人形象建立起来的,除了节目的高质量外,罗振宇还为其赋予了一种“人情味”。而他“死磕自己,愉悦他人”的主持特色,让自己形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从而得到了数百万粉丝的拥护。这些粉丝因为“罗辑思维”这个产品聚集起来,形成了一个产品型的社群,也就是铁杆粉丝。
需要指出的是,“罗辑思维”的视频观看与微信推送的内容均是免费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赚钱。在这个社群之中,我们发现有着其他的盈利模式,比如“不剧透物品清单、不提前预热、不打折销售,仅以推荐人的魅力人格背书为核心的图书包限量闪购活动”,就有8,000套单价499元的图书礼包在90分钟内被一抢而光。这就是产品型社群的一次市场成功实践——社群的消化能力是如此可怕。
在此之前,罗振宇还发起了一次会员募集活动——在全国募集5,000名“发起会员”,500名“铁杆会员”。当然,会员绝不是免费的,“发起会员”的会费是200元人民币,“铁杆会员”则需要1,200元。那么,会员会享受到哪些特殊待遇呢?这才是重点:
专属的会员号码,给予付费者身份的优越感;
不定期的神秘礼物,满足粉丝的心理期待;
好书和电影的分享、专属座位等等。
听起来,这和其他企业、产品营销的会员福利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罗振宇的会员募集活动却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他提供的会员名额在6个小时内即募集完毕。当活动截止后,仍然有人试图继续购买会员,最后“罗辑思维”不得不在微博上发布消息,请求粉丝们别再付款,因为名额已经卖光了。
不管是小米的产品社群还是罗辑思维的公众号社群,他们运用的都是互联网思维下的社群经济,这是一种降维化生存的思路,是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创业者的一种启发。就是说,当你面对市场上那些强大的怪物级别的对手时,如何用较低的成本吸引用户的眼睛?把维度降低后,你会发现方法很简单:
一个小小的公众号,就有机会打开无限的天地。
重新定义用户
我认为未来的用户不再是“用户”,你如何理解这个阐释?
在未来,当用户不止是花钱买产品的顾客时,我们应该如何重新解释买卖双方的关系?
在互联网时代,产品要想盈利,通常遵循这样的准则:大众化追求薄利多销,小众化追求少销多赚。比如蒙牛特仑苏的牛奶产品,因为价高质优,走的是小众化路线,其销量并不高,比旗下品牌酸酸乳要少很多,但利润却远超酸酸乳;再比如哈根达斯,销量也远低于和路雪,但利润同样远高于和路雪。
不过,这两种利润模式都不可能是未来的王者,因为它们对用户的定义仍然未能摆脱传统的“买卖关系”。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和社群文化的加深演化,用户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和小众化。表现在市场的需求中,最大的特点是:
第一:用户的需求是琐碎的,多元的,同时也是小众的;
第二:用户的需求要求你随时随地满足,并且这种要求来自于个体,而不是群体。
这个市场非常的发达,消费者在形成社群以后,他们对主动的即时沟通要求很高,需要企业时刻对他们的要求给予反馈和满足。这个庞大的小众市场在中国已经迎来了迅猛的成长期,你会发现每一个网络的聚集地、每个产品的用户群中,都闪烁着这些个性化的、多元性的要求。在这个层面上,企业要重视用户,就得把他们视为“可以谈心的家人”,与他们无话不谈,对他们的任何要求都能及时了解和沟通。
有些企业对于“小众市场”存在很大的误解,由此对于小众市场的用户也有错误的理解。不久前我遇到一位做餐饮的老板,他就满不在乎地说:“大众口味我还满足不了呢,小众群体我就先放放吧!”我听了很吃惊,如果他这么理解市场,那么他的餐饮生意恐怕维持不了三年就要关门,因为他对小众的定义是不知所云的。
“小众市场”并不是指人数的多少,而是基于我们对市场需求的划分,是细分市场的产物。本质上,它是指人们需求的碎片化。小众市场不是指满足小部分人的某种需求,而是满足人的“小部分需求”。它是“需求的小”,不是“受众的小”。这就是为什么小众市场也有大生意,因为它的用户无限广阔,但需求又无限细化。
新时代的用户有新的消费观:人们渴望活出自我,而不是花了钱却活成别人。
可以说,生活在今天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每一个人,都已经开始充分地释放自己的碎片化需求。作为用户,我们的要求越来越细分,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多种“小众”的需求,等待着市场、企业用针对性的产品、服务来满足我们。
例如,以前吃素是小部分人的爱好,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某一时段吃素,所有人都有吃素的爱好和需求,这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小众市场。十几亿人每月偶尔吃一次,所造就的产业也是惊人的。其他行业类似的需求也是如此,每个人不同的小需求汇合到一块,共同推动了小众市场的发达,并改变了用户的定义。
对营销来说,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利用趋势,放大需求,实现小众市场的“大众化”。在开发新市场的同时,把这些人群汇聚起来。汇聚的目的不是让他们对企业、对产品产生忠诚度,而是不断地为他们提供无时不在的服务,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社群文化。
营销3.0:我们的生命线
从商业文明开始至今,人类经历了三个不同的营销阶段:
营销的1.0时代:以产品为绝对的营销核心,是卖方市场。把产品作为市场的中心,制定价格,建立渠道,然后促销推广。在这一时期,消费者没有发言权,甚至没有选择权。企业卖什么,人们就只能买什么。
营销的2.0时代:以需求为绝对的营销核心,是买方市场。但企业对需求的研究、定位和开发是粗犷的,也是单一的。企业先对需求有一个定位,然后就开发相应的产品去满足需求。这时,消费者既有发言权,也有选择权,但消费者的需求并不能得到完全的满足。
营销的3.0时代:以个性化需求为绝对的营销核心,是买卖一体的多元化市场。在全新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开始专注于消费者的潜在的细分需求,既关注到了功能的需求,也照顾到了用户的情感需求和体验需求等。在未来,消费者的权力是全方位的,与企业的互动也达到了有史以来最深的程度。
我们现在的营销已踏进了3.0时代的门槛。拿一款手机来说,虽然企业和开发者会设定一个统一的大众化的样式,但是市场上会出现诸多的开发商为用户提供不同样式的手机外壳、手机应用软件等,满足用户对功能、外形的个性化需求。能不能为用户创造这样的服务,就成为营销的生命线。
这意味着:
第一:营销从传统的“以点带面”走向了“点对点”。
销售的渠道变得多元化,市场被分流,开始向垂直化、多元化发展。这就让那些故步自封的品牌走向了没落,也让勇于创新的品牌找到了生机。
第二:市场的变化基于需求的变化,而不是产品的研发。
未来一切市场的变化最终都是基于需求的变化。个性的需求汇成小众市场,小众的需求汇成大众市场。不同消费者的消费冲突将导致很多新需求的诞生,通过移动互联网的传播放大,将新需求充分释放出去,形成大量的稍纵即逝的新机遇。谁能抓住这些机遇,谁就能占领市场,并引导用户的需求,建成社群,立于不败之地。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产品型社群”如何降维运作?:http://www.yisoumao.com/lishijingdian/2873.html
推荐文章
09-14
1 造句大全:让你的句子在智慧中不断升级幽默的层次!09-05
2 两位谋臣的结局09-04
3 人生经典歇后语短篇大全09-14
4 造句大全:通过造句,培养你的语言领导力和影响力!09-05
5 每个公司都能思考如何造福数十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