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瑟克家族是怡和最大的股东,在怡和集团中具有极高的统治地位。在怡和集团的鼎盛时期。它拥有股权的公司就有300家,这些公司均在市场上具备卓越的领导地位,可以说只要踏入香港,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和怡和集团有着紧密的联系。
1949年年初,怡和曾亏损了大约1000万英镑,这个巨额的数字令当时整个商业界都为之震惊。当时,怡和的管理者对共产党政权始终存有偏见,于是遵循“在香港市场获取利润,在海外市场获得发展"的策略。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怡和开始积极地在海外市场上谋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怡和的分公司。20世纪70年代,怡和更加努力地发展其在海外市场的业务,因为怡和对香港市场的发展前景感到很失望,在发展海外业务的同时,怡和对英国的怡人置业、夏威夷和菲律宾的糖果公司等也进行了收购。尽管从表面上看怡和的发展没有太大的问题,但事实上这样的发展策略使其战线在无意当中被拉长,收益率低下,资金大量缩减,最终导致被迫出售。怡和这头商业界的雄狮逐渐地陷入困境之中。
怡和系旗下有怡和、置地、牛奶国际、文华东方酒店等众多实力强大的子公司,并且拥有数家大型购物商场、全球品质一流的酒店及上百家连锁店和超级市场,而且这些实体都位于香港中环的繁华地带。怡和系下,虽然控股地位最高的是怡和,但是资产最多的却是置地。因此,人们往往将怡和系称为怡置系。
20世纪80年代初期,长期以来一直在海外发展的香港置地公司决定将发展重心转回香港。随后该公司购买了香港电话和港灯集团大约35%的股权,并接下了白笔山豪宅区、美丽华酒店等众多建设工程当时,置地是香港最大的地产公司,号称“香港股王”、“中环大地主”,可见其实力雄厚。然而,在1982年,置地计划建造一座交易大厦,因此以大约47亿港元的天文数字竞得中区地产,这使置地公司负债累累,大约负有100亿港元的欠款。 1982年年底,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就中英关系发展到中国进行访问,并与邓小平进行了谈判。由此导致香港市场发生了信心危机,香港地产市场、股市遭受了严重的打击,怡和集团的管理者对香港市场的前景更是表现得极度悲观,地产界笼罩在一片恐惧之中。本来完全有能力偿还债务的置地公司也在此刻陷入利润困境。银行再怎么穷追不舍,置地公司仍然想不出办法来 偿还债务。就在第二年,当时就任怡置系总裁的纽壁坚突然辞职,而后其职位由西门·凯瑟克接任。西门·凯瑟克想尽所有办法力图挽救当时的不利局面,但是终究改变不了当时的现状。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置地公司作出决定——将手中持有的香港电话和港灯集团35%的股份分别卖给长江实业系的和黄和英国大东电报局。 当时,华商纷纷吞并了和黄、九龙仓、会德丰及港灯集团等众多实力雄厚的英资财团,华商实力日渐壮大,而置地公司专营房地产业务,在香港商业中心的繁华地带,当时大部分从事地产业的华商几乎没有人不对这个“中环大地主”虎视眈眈,垂涎已久。早在几年前香港市场就一直传言,华商的下一个收购对象将是置地。 怡和集团的管理者对华商的企图有所察觉是在"世界船王"包玉刚计划吞并怡和集团旗下的九龙仓的时候,因此怡和集团也制定出了应对的措施。当时还在任的纽壁坚在征求了理财专家的建议后,将怡和系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彻底的重组,采取怡和与置地相互控股的方式——怡和持有置地公司40%的股权,同时也让置地公司持有怡和40%的股权,这样一来怡和与置地相互控股,不但能够增强自身的防御能力,还能有效地抵御外敌的攻击,因此这种控股方式被金融专家们命名为“连环船”结构。当然,这样的重组方式也是存在一定的弊端的,因为如果对手控制了其中一家公司,一旦成功攻下,便能够与其他相关联的公司进行直接的搏斗,这样其他的公 司也就落人敌人的手中,所以风险反而更大。 1984年,怡和与置地均陷入了困境之中,高额的债务使大多数投资者对其不再抱有任何希望,其股票价格也因此急剧下跌。其中,怡和在股市中的总价值大约只有30亿港元,形势最不利,而置地的状况就要比怡和好得多,依然拥有100亿港元的市场价值。因此,外界都认为华商大军会从怡和开始进攻。 一时间,许多股市评论专家开始对怡和系所制定的“连环船”控股结构发表不同看法。大多数人认为怡和与置地相互控股的这种方式有很大破绽,就像两只巨大的螃蟹,互相用左手上的钳子牢牢地卡住对方的脖子,同时还要用右手上的钳子来对付外来敌人的攻击。尽管怡和与置地的最高管理者都是凯瑟克家族的成员,都在怡和集团的旗下,但是它们各自的股东所享有的利益是大不相同的,从而导致它们手上的两只钳子并不能协调地进行合作、有效地发挥作用。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怡和之所以会成为众多华商觊觎的对象,是因为怡和已经无法避免衰落,而并不是纽壁坚实行控股方式的失策所造成的。如果是在几年以前,凭借怡和当时的实力,几乎没有人敢动它一丝一毫,而如今怡和却成为了华商们盘子里的一块肥肉,这足以证明了怡和的势力正在逐渐衰退。 就在怡和的新总裁西门·凯瑟克刚刚上任不久,便邀请在英国以成功挽救众多濒临破产的公司而名声大振的戴伟思来管理置地。西门·凯瑟克还在1986年从美国聘请了著名的银行投资专家包伟士来重新配置怡和系的控股结构。显然西门·凯瑟克已经充分地意识到这种“连环船"方式的控股结构所存在的弊端。 包伟士上任之后,对怡和的控股结构进行了全面的调整。1986年10月,在经过了一番透彻的研究和细致的分析之后,新的怡和系控股结构的计划出台了,置地将牛奶国际控股和文华东方国际有限公司这两个旗下的子公司进行分拆后上市。次年2月,怡和集团决定组建一家新的控股公司——怡和策略控股公司。1988年6月,在一本名为《星岛经贸纵横》的杂志上,详细地刊登了怡和集团在重组之后的控股结构:怡和控股和怡和策略进行互相控股,怡和控股拥有怡和策略19%的股权,而怡和策略拥有怡和控股26%的股权。怡和控股与怡和策略各自持有置地公司11%、15%的股权,牛奶国际还由这两个公司分别持有9%、27%的股权,另外,怡和策略单独控制文华东方35%的股权。此外,根据相关人士的推测,怡和控股15%左右的股权为凯瑟克家族所拥有。 这样一来,凯瑟克家族的大本营怡和集团的控股结构犹如穿上了一层坚硬的防护衣,不但可以增强自身的防御能力,还可以彻底地粉碎华商大军企图趁机吞并怡和进而收购置地的美梦。 由于怡和是凯瑟克家族享有的最大利益所在,这个新的计划因而有意识地削弱了对置地的控制,所以包伟士所制定的控股结构清楚地暴露了凯瑟克家族的私欲。对此,很多人认为为怡和重新制定的控股结构过于偏重凯瑟克家族的私利。从这项控股计划当中能够看到,因为凯瑟克家族有意识地削弱了对置地的控制,所以华商大军成功收购置地的机会就相应地增大了。于是,有人认为早已将怡和转移至海外市场,并要继续走资本转移道路的凯瑟克家族,是故意将置地这块肥肉放在众多虎视眈眈的华商面前,想要以高价出售置地,最后携带巨款去海外市场发展。 多年以来,李嘉诚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获得在中环地区的产业,其中收购置地是最重要的一步。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李嘉诚实现了大量的收购计划,长江实业系的规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李嘉诚为人处世经商成功之道48:http://www.yisoumao.com/meirongmeiti/3940.html
推荐文章
09-14
1 情感语录大全:情感的绚丽之虹与多彩09-09
2 7字网名英文带符号女09-03
3 经典戳心的座右铭09-03
4 2013社会经典座右铭09-05
5 【计划并不是 一成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