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追求完美的人,总是不想让人看到他们有任何瑕疵。他们 常常过分控制敌意和愤怒,给人的感觉是过分宽容,看似开朗热
情,其实活得很累。
见好就收, 留下回旋空间
很多朋友也许是股民,作为“中国式股民”必须懂得一条
“铁律”:见好就收。要始终明白,在这个市场里,卖在最高价、买 在最低价的,毕竟只有极少数的人。这样的好事,只能作为美好的
愿望,切忌太当回事儿。无论卖后是涨还是跌,都不要后悔。
股市中“见好就收”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任 何人在做事之前都要做好成功和失败的两手准备,只想到成功,不 考虑失败,那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态度。因此,我们不要苛求完美, 要尽量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凡事不可过于偏激,以免使自己尴
尬,意气用事吃亏的最终只能是自己。
有人说:“福不享尽,话不说满,事不做绝。”福享尽了则福无 久享;话说满了自己也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事情做绝了就等于把自
己往死胡同里逼。
正如一个人肚子很饿,面对一桌摆满珍馔佳肴的“满汉全席”, 倘若他细嚼慢咽,认真品尝,吃个七八分饱,可能会回味无穷,留 下美好的感受;如果他狼吞虎咽,吃得太饱太撑,不但享受不到美 味,还可能会吃伤肠胃。本来是令人垂涎的美食,由于没有把握好 度,给自己的肠胃留点空间,使自己承受不下消化不了,结果适得
其反。
吃东西是这样,为人做事又何尝不是这样?古语云:“狡兔死, 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句话虽然不是为人处世的定理,却 是人人都应该遵守的原则。在我国古代有许多人不明白其中道理, 从而招致杀身之祸,如韩信、年羹尧,他们都有旷世之才,帮助别 人得到天下,可谓是立下汗马功劳,功勋卓著,但不谙明哲保身的
处世方法而最终被杀。
韩信在领兵打仗方面的确是技高一筹。当初刘邦拜他为大将
军,韩信最终帮助刘邦逼得项羽自刎垓下,但是刘邦对他很不放
心,怕他恃功谋反。
韩信手下有个叫蒯通的谋士,他早已察觉刘邦对韩信有猜忌, 就劝韩信趁早离开刘邦,自立门户,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可是韩信 却无动于衷。刘邦登上皇位之后,将韩信从先前的齐王改封为淮阴 侯,韩信心里很不痛快,于是就装病,没有随刘邦出兵。吕后就借
此机会,向韩信下手,捏造了韩信通敌,下令立即将韩信处死。
一代名将就这样冤屈而死。如果韩信当时能听蒯通的话,就不 会招此祸患了。或者能够及早的像张良等人那样懂得明哲保身、功
成身退,也不至于死得不明不白。我们再来看范蠡和文种的故事。
越王勾践有两个谋士, 一个是范蠡, 一个是文种。二人为越王 出谋划策,要勾践忍辱负重,在被俘期间卧薪尝胆。最终在二人的
帮助下,勾践励精图治,打败了夫差。
此时,范蠡规劝文种和他一起退隐,但是文种不以为然。勾践 再三劝说范蠡,但是他执意要走。过了一天,勾践召见范蠡,但回
来的人说范蠡已经走了。后来也才有了陶朱公的故事。
事实上,勾践本人也担心臣子功高盖主,自己失去威信。这时 正好身边的一个奸佞进献谗言说文种自恃功高对大王心存不满。这 一天,文种病了,勾践亲自跑来“探病”,说: “你有七法,而现 在只用了三法就灭了吴国,剩下的四法,你准备怎么用呢?”说完 递给文种一把宝剑。文种取过宝剑一看,上刻“属镂”二字,文种 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了,因为这把宝剑是夫差赐给伍子胥自杀的剑。 文种哀叹:“大功大德不得好报,我到底被奸佞给构陷了,唉,我
好后悔不听范蠡之言。”
韩信、文种都是功成名就之人,但是不懂得功成名就之后引身
而退的道理,不知道避难趋安当退则退,这一点上,就不如张良和
范蠡了。
任何事情都有内在的规律,也就是它的限度。如果做事的时 候,没有把握好或超过了这个规律和限度,那么也就不可能把这件 做好。外在的条件不好,我们可以用内在的条件弥补它;外在的环 境有不是,我们可以用内在的精神、道德来填充它。人生多变化, 好花不长开,好景不常在, “见好就收,给自己留下回旋的空间”
是做人的一种智慧。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过分追求完美的人,总是不想让人看到他们有任何瑕疵】:http://www.yisoumao.com/meirongmeiti/3023.html
推荐文章
09-03
1 中国五千年经典座右铭09-03
2 好的座右铭经典09-09
3 7字网名女生古风英文09-14
4 情感语录大全:情感的真挚流露与呈现09-03
5 微博座右铭经典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