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我第一次采访本尼•法恩(Benny Fine)和拉菲•法恩(Rafi Fine)两兄弟。那时,他们还默默无闻,我们只花了一天时间便敲定了档期。5年后,这一过程变成了三个月。在这5年的时间里,两兄弟改进、完善了一系列网络视频形式,他们创建的网络视频公司也蓬勃发展。
法恩兄弟 刚开始推广自己的视频那会儿,网络视频的地位远不像现在这么重要。那时两兄弟还都是孩子,生活在纽约布鲁克林,哥哥本尼经常拉着弟弟拉菲一起拍这拍那。长大一点以后,兄弟俩开始为自己做的视频举办“放映会”,邀请要好的同学前来观看,希望视频能够成为学校第二天的讨论话题。这样一来,那些没有参加放映会的同学为了加入讨论,就不会错过下一次放映了。“在制作每一个视频的时候,我们的直觉都会告诉我们怎样做才能让人们去讨论它。”本尼告诉我,“你现在明白我们是怎么走红的了吧?我们尝试的所有视频形式都是为了加深与观众的互动,引发更多的交流。”
2004年,当兄弟俩开始在他们的个人网站上发布视频时,粉丝就已经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对视频进行投票了。“很早以前,我们就说过,在线视频是一种新媒体。我们非常喜爱它,因为它使观众的观看体验由被动变为主动。”本尼说,“在线视频把观赏变成了一种互动体验,观众的反应也成为这种体验的一部分。”YouTube诞生后,兄弟俩开始在上面制作小品剧和恶搞视频。但是,他们不满足于制作纯粹只图收视率的视频,想最大限度地增进互动。他们还探索了YouTube平台的各种功能,拓展了它们的用途。法恩兄弟在粉丝心中与镜头前的明星无异,但二人总是更愿意把自己看成制作人。2009年,他们加入了YouTube视频制作及发行公司Maker Studios(现属迪士尼),兄弟俩很快便成为该公司制作和创意部门的负责人,帮助YouTube的新秀制作了很多视频。之后,兄弟俩又把工作重心转移到自己的YouTube频道。他们在制作人时期积累的技术和经验,在开发和探索新的视频领域方面派上了大用场。尽管兄弟俩开发的许多新视频类型都失败了,但有一些还是成功了,而且十分成功。法恩兄弟的频道在2011年爆红,频道里《儿童的反应》(Kids React )系列视频引发了收视狂潮。在这些视频中,他们采访了很多小孩,询问他们如何看待当下流行的病毒视频。
这是法恩兄弟在YouTube上第一个爆红的系列。我认识这对兄弟很多年了,一来,像我这样痴迷于病毒视频是如何一夕爆红的人本就不多,而他俩是真正和我打过照面的人;二来,他们制作的视频数量之多、主题之丰富,时常让我目瞪口呆。这对兄弟曾经说过,有时候灵感来了,他们一天之内至少得拍5个视频。一旦某个系列走红之后,他们便会趁热打铁。所以《儿童的反应》火了之后便有了《少年的反应》,然后是《老人的反应》,再然后《YouTuber观众的反应》……就在你们看这段文字这会儿,他们正在创作《名人的反应》。“反应系列”的受欢迎程度不断上涨,他们为这个类型开了一个新的频道。虽然这样做有一定的风险,但他们成功了,新频道一个星期之内就拿下了100万订阅用户。这个热播系列成为法恩兄弟推出其他新作品的跳板,比如2012年的多媒体情景喜剧《我的音乐》(MyMusic )。这是一部充满了嘲讽意味,又带点纪录片风格的系列剧。剧集的背景是一间名为“我的音乐”的前卫音乐工作室,主角是这里的员工,他们的名字全部是以不同的音乐类型来命名的。 再后来,兄弟俩成立了法恩兄弟娱乐公司(Fine Brothers Entertainment),招聘了50名员工。公司有三间摄影棚,每周制作的视频多达12部,类型包括动画短片、情景剧等,比如《唱起来》(Sing It )。这部情景剧每集24分钟,是YouTube早期的原创剧之一。一家公司同时制作这么多类型的视频十分少见,而且在业界,大多数这样做的公司都以失败告终。“对此,许多人都警告过我们,因为我们尝试的类型太多了。”拉菲•法恩说,“如果回头看看我们的职业生涯,你会发现,如果我们一直待在好莱坞和传统娱乐行业,去做那些别人认为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我们永远不会拥有今天的成就。”法恩兄弟创作出的热门视频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极强的互动性:观众的意见一直是节目制作的重要参考部分。换句话说,观众也间接参与了节目的制作、成为节目的制作人。 他们的“反应系列”就紧紧围绕互动这一核心,在成功的道路上越走越顺。法恩兄弟通过私信、评论等形式征求粉丝关于新系列视频的想法,并且会在新视频的开头特地告诉所有观众,该视频的创意来自粉丝。他们的许多作品都是和观众互动、合作的结果。“表面上看,这种互动有助于与观众建立良好的关系,让观众知道他们很有影响力。我们作为创作者,非常在意他们的看法。”本尼告诉我。确切地说,他们最成功的作品往往是那些最大限度地让观众参与进来、与创作团队进行深入交流的视频。 在法恩兄弟的系列视频里,主角通常都是寻常老百姓,他们在屏幕里做着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比如,画面中的主角也在看视频,还有比这更无聊的吗)。两兄弟的“反应系列”累积了40亿的播放次数,想必这个视频类型必定和别的不一样,它更能满足网友的味蕾。这类视频究竟有什么魔力?背后揭示了什么道理? 拉菲告诉我,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焦点小组(小组座谈):一群普通人正在讨论文化中的某个重要问题,座谈没有章程,比较随性,与会者可能是你的同龄人,也可能是生活中颇为重要的人(父母、孩子、外公外婆或者孙子孙女)。在后互联网时代和后智能手机时代成长的孩子,他们对技术的看法有时让我摸不着头脑,有时又让我忍俊不禁。比如,这些孩子会一脸天真地问,为什么第一代iPod没有触摸屏呀——因为他们压根儿没经历过键盘机那个年代。对一些观众来说,出现在法恩兄弟“反应系列”视频中的那些人就好比焦点小组的与会者,观众觉得他们很有影响力、很重要。正如拉菲所说:“观众在看视频的同时会自问,我和受访人的观点一样吗?若不一样,谁对谁错呢?”简单地说,通过观看“反应系列”的视频,观众被赋予了一种权利——验证或者挑战自己观点的权利。无论对错,当观众点开视频的那一刻,他们跟视频之间的互动就已拉开序幕。观众的每一次点赞、每一次分享、每一次评论都将推动这种互动持续进行下去。原来互动才是关键啊!这是多么精彩的创意!同时,也得感谢YouTube平台,它和兄弟俩的互动视频配合得天衣无缝。“反应系列”视频不仅充分利用了YouTube自带的评论、分享等功能,也许,还顺带填补了互联网时代人们最大的遗憾——深入交流和互动。正如法恩兄弟所说,在一个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实现沟通的世界,我们很少真正相互倾听彼此,而这就是两兄弟创作“反应系列”的初衷。“人们喜爱它,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很少像这样交流了。”本尼补充道。 法恩兄弟既不是第一个,也不是唯一一个探索反应类视频的创作人(2016年,法恩兄弟竟打算为反应类视频注册专利,这一举动遭到了YouTube社区的强烈反对)。YouTube的许多热门视频其实都在刻画普通人对于事物的反应,最成功的案例之一要数《玩起来》(Let’s Play )系列视频。 视频中的人会一边玩电子游戏一边进行有趣的解说。据统计,2014年排名前20的YouTube独立创作者中,其中11人的作品风格都类似于《玩起来》。YouTube早期的明星、喜剧演员雷•威廉•约翰逊(Ray William Johnson),最初也是因为点评流行病毒视频而走红的。 现在,让我们总结一下两兄弟的视频为什么这么受欢迎。“这大部分源于人性。”本尼说,“你讨厌孤独,而当你看着某个人玩电子游戏或者看着他看视频,你们之间形成了一种联系,好像你也在跟他一块儿玩儿似的。”在视频时代,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感到孤单。于是,人们发展出了一种以在线视频为媒介来进行沟通的需求,而那些以互动为核心的视频类型,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制作这种类型的视频,意味着要不断使观众之间产生相互联系的感觉,而且使用手法必须很自然,不能让观众察觉到人为的痕迹。如此一来,创作者不得不推翻原有的创意过程。对一部分人来说,这还意味着彻底推翻对娱乐和媒体的原有认知,从头开始。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我们都是制作人:http://www.yisoumao.com/lishijingdian/4072.html
推荐文章
09-04
109-04
2 打关键而又脆弱的节点09-06
3 为再下一步做准备09-14
4 “丰富造句方法资源集萃资源集萃大全,拓展语言视野”09-14
5 造句大全:丰富的语言素材,让你的写作更加丰富多彩!